其實無綫好多類型和手法都是抄亞視的, 正正因為亞視近年沒落, 無綫也同樣變得難睇。
以經典的《今日睇真D》說起,由大姐明林建明作帥,以報道手法作包裝的消閒節目,在亞視越做越好有覆蓋無綫黃金時段之勢時,無綫就急急複製出一個完全相同的節目《城市追擊》來對撼。我不能分析兩者之不同,因為除了無綫多了霑叔的笑聲和節目名外,節目是一模一樣。這也是無綫最赤裸裸地抄襲亞視的一次。(霑叔應該做《城市今夜不設防》才對)
再以《百萬富翁》為例,雖然無綫慣常也有抽獎節目去送車送樓,但以獎金模式作招來的節目卻欠奉,而亞視在只有5點收視徘徊的慘淡時期,憑著在英國購入《百萬富翁》這類獎金節目帶動全港熱潮,令星運欠佳的陳啟泰瞬間成為知名人物,確立了深入民心的主持人形象,節目最高峰錄得超過35點收視。即使近年,仍然有移民廣告翻炒這模式作宣傳。至於無綫,在《百萬富翁》熱潮底下,迫不得已買入同樣是外國的《一筆Out消》,在同樣的時段,同樣以獎金節目加明星參與去火拼《百萬富翁》。直到近年,無綫仍不斷地翻做不同形式的「獎金節目」,當然相對地金額細了很多。
另外就是節目編排,以「黃麗梅」為例,「黃麗梅」形式的飲食節目也改變了無綫的節目編排,「黃麗梅」是代表著主持人和大廚親自遊走各地搵美好食材的飲食節目,這形式的節目雖然在外國早已司空見慣,有線電視亦常有這類節目。但「黃麗梅」當初之可以殺出來,成為可追看的亞視節目,是因為節目正正安排在星期日七點半至八點半這個人人也在等開飯的黃金時段。未有「黃麗梅」的飲食節目前,無綫的星期日時段是做《K-100》、《新聞透視》等類型節目,當無綫仿照了「黃麗梅」的飲食節目後,直到現在,此時段幾乎仍然無間斷地做這類型飲食節目來送飯。唯一仿照不能的是「魚有魚味,雞有雞味」這金句。(老實地說,攪笑方面May姐是技勝一籌)
至於劇集,太舊的我真的沒有留意,所以不便多談。而我這一代人追捧的《點解阿SIR係隻鬼》、《我的彊屍有個約會》,基本上無綫是抄襲不能的,因為這些神劇的目標觀眾明顯是麻甩佬/仔,而無綫一直以來的龐大受眾都是來自家中婦女,所以無綫要抄襲的也要抄亞視的師奶劇模式,例如《再見艷陽天》。雖然《再見艷陽天》在亞視的成功,有賴於從無綫挖角的陳秀雯的出色演技,以及劇中鄧萃雯、鮑起靜等好劇之人。但其實是《再見艷陽天》帶起了弱化男角,以女角作主導的師奶劇,一種以「民初」、「含辛」、「外強內弱/外弱內強」、「要背起家族命運」作元素的劇集,令到無綫在九十年代初以「都市」、「男女」、「愛情」、「創業」為主軸的劇集線,跟從亞視的步伐轉到以「女性」為主導向,如果你有留意,《茶是故鄉濃》、《酒是故鄉醇》等作品,都是依從這種元素製作劇集。這模式更用到二千年初製作出一部終極的師奶作品-《戇夫成龍》,都是以「民初」、「含辛」、「外強內弱」、「要背起家族命運」等元素製作劇集,之所謂稱為終極,是因為劇中直接將「男」弱化成為一個「白痴仔」。而隨著亞視自家製的劇集無以為繼,亞視也主力於外購劇集,例如九十年代先後買入《三國演義》、劉曉慶的《武則天》、李保田的《宰相劉羅鍋》及《雍正皇朝》等有口碑的優質外購劇,直到《還珠格格》的強勢,令到亞視於黃金時段狠狠地挫敗無綫,當時無綫怎樣變陣也不能應對,只可以無奈等劇集播放完為止。其後,無綫就買了很多大陸劇集敢於在黃金時段播,最可笑是《環珠格格3》是在無綫播的。
(題外話:我認為亞視劇集的敗筆,不在於橋段和演員,而在於他們沒有好的片場導致製作一套劇集的成本高超。往往要花費高成本拍外景之餘,當劇情需要回到廠景時,戲棚內的道具之醜陋卻令觀眾難以投入片刻。所以當他們做了一套高成本製作而收視不佳時,就會直接影響到往後幾齣劇集的成本。因此民初劇或科幻題材令亞視製作上易於手到拿來,因為民初場景簡陋,科幻題材即使誇張亦易於接受。)
最後,亞視製作出《香港先生選舉》,無綫兩年後又做《香港男士選舉》,亞視製作廣告頒獎典禮,無綫又跟住做廣告頒獎典禮,而再細數下去又會數到亞視跟風買下《包青天》回來,兩台聯播「包大人夜審郭槐」。
但是,我想指出的不是無綫有幾喜歡抄襲亞視,因為節目模式本身就是需要互相學習去跟從去修改。我想指出的是兩台對立模式的好處在於一大一小。小台敢於大膽創新,大台善於發揚光大,互取養分,才能得以進步生存。而往後,缺少了亞視位於小處帶來的新衝擊,無綫只會失陷於不斷地重覆又重覆地做相同類型節目的下場,直到悶死晒所有觀眾,損失的不止是亞視,是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