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民選人氣市長柯文哲說亞洲國家被殖民越久就越進步,引起台灣和各地華人世界一眾自尊十分脆弱的中國國族主義者口誅筆伐。在所謂的進步知識界,殖民主義是要不得的東西,你一句好話都不能說。對殖民時代表現出任何鄉愁和作任何正面評價,都很政治不正確。
近年中國積極擴張,強國殖民到處以劣幣驅逐良幣。中國周邊國家民衆對與中國接軌的憧憬一早幻滅,換來對中國新殖民主義的厭惡。在這處境下,台灣、香港的民衆對日本和英國舊殖民者產生緬懷之情,十分自然。香港示威頻頻出現龍獅旗,台灣魏德聖執導、講述日治時期浪漫陽光一面的《KANO》和《海角七號》大受歡迎,即表現出這種情懷。柯文哲的殖民進步論,只是用一種歷史命題的方式再表達一次這種已經十分普遍的情懷而已。
那麽從學術研究的角度看,這個命題又是否站得住腳?其實在亞洲內外的學界,近年已經興起擺脫「殖民必定邪惡」的僵化史觀,並審視殖民與進步的複雜聯系的嘗試。
例如南韓在民主化與經濟再起飛後,民族自信心大增,學術界在近十多年便掀起了再思韓國殖民經驗的熱潮。不少學者嘗試衝破過往「殖民主義」Vs「民族解放」的簡單框架,實事求是地重新檢視韓國的殖民遺產。由Gi-Woon Shin、Michael Robinson 統籌、十多位中、韓、美學者參與的《Colonial Modernity of Korea》(1999 年哈佛大學出版社),正是這一學術思潮的結晶。
作者認為,日本殖民主義除了為韓國帶來殘酷壓迫,亦帶來了現代化。殖民者推動現代化,當然是為了一己利益,但當現代化打開的新空間遇上本土不滿現狀的暗湧時,卻會導致反殖意識的形成。殖民者為回應下層反抗而採取的改革措施,加上由殖民地母國傳來的激進思想,又會成為進一步推動反抗運動的催化劑。
例如日本殖民者為宣傳種族同化政策而大建電台廣播網絡,但龐大的帝國廣播網絡,卻成了大韓民族主義萌芽的空間。又例如殖民政府推行婦女普及教育,催生了韓國的女性自主意識。但不少婦運團體卻日益受當時日本的前衛左翼思想影響,將階級解放、民族解放與婦女解放的綱領結合,令婦運政治化。由此可見,殖民統治有時也會帶來社會進步的可能性,但這些可能性,往往要通過被殖民者的抗爭,才能實現。對殖民經驗的肯定,並不簡單地等於對殖民者歌功頌德。
北美政治學者Matthew Lange 和James Mahoney 等,更在2006 年於《美國社會學期刊》發表影響力極大的題為〈殖民主義與發展:西班牙與英國殖民地的比較分析〉的論文,以嚴謹詳盡的歷史數據,證明殖民主義是否帶來發展,關鍵在於是什麽樣的殖民主義。他們發現,以榨取天然資源為驅動力的西班牙殖民地,其非殖化之後的發展,與其被殖民的時間和與帝國核心的整合程度成反比。相反,以建立全球生產貿易體系為基礎的英國殖民地,則是被殖民得越久越深,其後的發展便越順利。
可見殖民越久是不是越進步,還有很大的討論空間。那些條件反射地否定這個問題的朋友,恐怕要先多讀點書了。
(原文刊於第二十七期《熱血時報》,於2015年2月15日免費派發。請支持文化抗共,訂閱《熱血時報》:http://www.passiontimes.hk/?view=regform)
(圖片來源: "Hong Kong Flag." Tinho C. / CC-BY-SA-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