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家請抓緊大陸機遇

夢想家請抓緊大陸機遇

已經登岸的人,十居其九自命英雄。自吹自擂,自欺欺人,文過飾非,於他們而言都是尋常兼合理不過的舉動。他們不肯相信時勢造就的前因,執着放大英雄造勢的能力,樓市好的時候入市,誇耀自己投資有眼光,經濟差的時候縮皮,埋怨後生不知苦幹。最好的時刻遠去,艇過蘇州歸於空無,遺落的一輩浮沉海中心,向上無門,比貧有餘,還得被梁振英以孤證打擊,情何以堪。


梁振英發表施政報告,其中引了個故事,講一位已經平步青雲的創業者如何生財有道,卻不察覺香港數以萬計的後生進退失據。這要不是他選擇性失明地硬要將黑的說成白,無恥地套用孤證,就是徹底的盲了,見秋毫而不見輿薪,以為這個例子十分普遍。他口中的青年人,能在香港完成碩士課程,這就已經反映了其不俗家境—好多本地學生,考入了大學,也因為家累在身,被迫盡快投身社會分擔家人重擔,而無法繼續升學。撇開這筆不談,就當這位青年人是憑着獎學金升學的,可以「將物業加按套現,再加上積蓄和親戚的借貸」以籌措「到廣西闖天下」的本錢,已經足證他非等閒之輩。香港的公屋家庭,自然沒有能力為孩子張羅創業本金,即便是住得進新界或九龍私樓的小康之家,勤儉守財,其資產亦只不過足夠購置一個六、七百呎的單位,未至於充裕得可以將自己的退休晚年的儲備也押給孩子作賭注。

然而,自詡「急市民所急」和一直做實事的梁振英,卻將這位青年人的經歷,包裝成了夢想家的「敢闖敢搏」,狠狠的諷刺了香港青年。他說,十年後的今天,這位青年人已「達成他的夢想」,擁有一家進口紅酒、咖啡和其他食品供應鏈企業,每年營業額超過一億元。這一堆讚美之詞,不過是先禮後兵的客套話,他的潛台詞是香港青年就是因為欠缺拼搏精神和不懂掌握機會而失敗,再推深一點,這無競爭力可言的剪影,更值得被勤奮、有夢想、懂得利用中港融合趨勢而致富的優質大陸青年踐踏上去。

拼搏必先要有目標或夢想,否則就是緣木求魚地白做、鳩做,做了也沒意義。不論是使自己過上一種愜意的生活,抑或是實踐年少時的夢想,成功都需要天時地利人和。許多名人都對外界說自己是白手興家,自傳寫得風風火火,其中卻沒幾多會謙虛坦白地講自己運氣有多好,裙帶關係有多繁複,總之成功了就是英雄。而就算確是一手一腳地攀往自己夢想的,在努力以外,他們也受到極多其他因素影響。網絡上流傳那份林志穎的「連奧巴馬都被震撼了」的履歷,正是一個好例子。林志穎目前是個職業賽車手,其在賽車訓練之中付出的努力毋庸置疑,而他也很喜歡形容自己為永不鬆懈的夢想家,但全亞洲都清楚的是,他的第一桶金,還是憑藉他的外貌賺來的。即便他確有很認真練過了舞步和歌喉,說到底,要不是長得標緻,他跳得曉飛也無濟於事,更莫要談18歲就擁有寶馬的風光了。很多以旅行家自居的人也一樣,口口聲聲尋夢無有顧忌,非資本不可的現實卻總是避而不談。

受盡折磨的香港青年自然只能淪為鹹魚,淪為垃圾,淪為廢青。香港社會不適宜香港人生活,香港人不配在香港生活,有夢想就北上—人家已經講出口了。梁振英這一席話的良苦用心,昭然若揭,收尾的「勸告」,比指責香港青年競爭力心不足更是重點。在他眼中,國內是商機處處的,握得到兩地融合的機遇然後就能把餅做大做闊,非常輕易,這跟很多只知向錢看的老闆商人的看法如出一轍。因此,冠以人才互換、交流、切磋之名,大家都樂於做個順水人情,把香港青年往大陸送,又把大陸青年往香港引入,促進經貿往來,推動文化融合。在打擊本地人的同時,有心賣港的,無心插柳的,無分你我,同心協力,又加持了一次洗腦,一次換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