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改塵埃落定,兩年來的紛擾暫告一段落。經過這兩年,特別是雨傘革命後,很多基督徒都開始關心政治,然而關心的取態則有不同,以下筆者嘗試描畫一個政改後的基督徒分類,供看官參考。

第一類是從不問人世間何事,離地若天的基督徒。他們和不問政治的港豬差不多,只是港豬在自身利益受損時還有機會叫痛,但離地基督徒即使知道水深火熱,他們也只會用宗教作逃避,例如甚麼也不思考,然後「交俾天父爸爸」。政改對他們來說,只是兩班人在吵架,兩班人佔著電視、報紙、Facebook 頁面吵架。吵架內容他們不關心,也不覺得和他們有切身關係。政改結束對他們來說就是吵架停止,他們深慶「終於俾返安樂日子我。」對於此等人,我認為除非你有非凡的耐性和愛心,否則還是由他們安居在豬欄罷啦。

第二類是親政府基督徒,他們多半是領袖,他們的取態大多是認為政改塵埃落定,往後應該和政府好好溝通,共創未來。例如聖公會鄺保羅就明言「現今需要關注的社會問題多不勝數,住屋、貧富懸殊、青年前途等等,不能只靠反對和辱罵就能解決問題,而是需要仰賴市民和政府緊密合作。」而我估計由於建制派在這次投票犯下嚴重失誤,令不少建制派支持者失望,所以很多撐政府的基督教領袖亦不敢明目張膽地把責任推落泛民身上,我認為他們會強調「修補社會撕裂」、「用愛化解冤仇」這類口號。這類口號信徒很受落,因為一般人都認為基督教係講大愛和平,所以當然係要講寬恕。可是第一,聖經同樣強調社會公義,建立公平的社會;第二,港共政權對香港人施行的暴政仍步步進迫,未見消退,更莫說悔改。沒有悔改只談化解冤仇是助長邪惡。基督徒不是不可能親政府,但和當今港共政權合作,就是助紂為虐,出賣人民,有負建立和平國度的使命。

第三類是「泛基督教黃絲」,這群信徒在戴耀廷「煲佔中」的時候開始出現,然後在雨傘革命時在各處冒起。泛基督教黃絲的主力是40 歲以下的年青信徒,也有不少學者和良心教牧。這班信徒也可以對應雨傘革命時冒起的素人,但分別是,雨傘素人都分為和理非非和勇武兩種,但泛基督教黃絲基本上只會堅守和理非非原則。在雨傘後,他們的主張也是體制內改革,例如相當關心政改表決、希望「黃傘人」在今年區議會選舉中獲勝。政改後,基督徒下一個要關心的體制內問題是1,200個特首選舉委員入面佔十席的基督教選委。當中已有人表示應該搶佔這些選委位置,亦有人覺得要杯葛。總的來說,他們雖然對政府甚不滿,但仍認為要在體制內改革香港。

最後一類是為數很少的「本土派基督徒」,他們多半在前線抗爭過,主張勇武抗爭,亦藐視現行政府和基本法。這群本土派基督徒在論述上依然相當薄弱,他們未有足夠的神學去支撐他們的行動,所以他們往往都是用本土派的論述去支撐他們的行動目的,導致信仰和行動產生鴻溝,有些會落入掙扎之中,認為本土主張和基督教的大愛包容不符,大體而言,他們的熱情都由信仰轉向香港建國,對教會宣揚的「離地福音」不再感興趣。有些則呈現將香港建國的熱情加以基督教的解釋,例如是用出埃及記、耶穌潔淨聖殿、初代教徒殉道的故事注入香港建國的熱情,還有一種是先由信仰產生一種愛香港、愛家院的情懷,然後推廣至生活上捍衛香港權益等。
本文展示了基督教再政改後的幾種政治取態,希望看官可以以此作踏腳石,思考信仰可以怎樣和香港的命途結合。
(原文刊於第三十一期《熱血時報》,於2015年6月28日免費派發。請支持文化抗共,訂閱《熱血時報》:http://www.passiontimes.hk/?view=regform)
《耶教異聞錄》節目重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