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劍玉兄弟

專訪劍玉兄弟



劍球(又稱劍玉),是不少日本漫畫中常見的玩意,但其實它來自甚麼地方,實在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劍球起源眾說紛紜 各大洲亦有其影蹤

歐洲方面,法國稱之為bilboquet,是法國大革命前上流社會的時髦玩意;十六世紀時期,法皇亨利三世最為熱衷。及後路易十五世時期更是大盛,貴族紛紛以獸骨製成劍身及球,更講究者會採用象牙!法國哲學家盧梭在自傳《懺悔錄》中,亦有提到它。

英國亦有其蹤影,稱做Bilbo Catcher;據說作家Jane Austen是箇中高手;但關於這種遊戲的十八世紀畫作極少,目前傳世的只有兩幅。至於西葡,西班牙稱之為boliche,葡國則叫bilboquê,它隨著大航海時代,於中南美落地開花,流行於是僑民之間。

另外,它亦是北美洲原住民的小孩的玩具之一,因紐特語喚ajagak(或ayagak、ajaquktuk);但多以木製,並會以多個圓環代替劍球,另外又有用兔子頭骨、草球及動物毛球。有趣的是,成人不單會用來賭博,更會用作求婚!

日本稱它做Kendama(けん玉),最早於十九世紀喜多村信節的風俗百科事典《喜遊笑覧》中記載,說「拳玉」是酒席間的玩意,但至今未能肯定「拳玉」是否等於「けん玉」。

劍玉兄弟四人組,與劍球各有淵源

不過,大家提起劍球都會認定是來自東瀛,日本的軟實力可見一斑。近年香港的「劍玉兄弟」由四位年輕人李浩翔(浩翔)、譚永達(阿達)和潘昊臨(昊臨)夥同另一成員黃梓軒(王子)於2017年組成,旨在建立本地的劍玉品牌,設計港製劍玉,並且藉表演劍球,推廣劍球運動,使其普及至學校和社區;同時,浩翔等人亦是「香港花式劍球協會」的成員兼教練,浩翔本人更是創會會長。

三人之中,以浩翔的資歷最深,他接觸劍球有十多年,先後參加各地的劍球比賽,曾於2014年的「劍球世界盃」奪得第十四名。但原來浩翔最初接觸的劍球,竟是「不標準」的。「我的第一個劍球,如擺設般細小,直到有同好介紹,才知道『協會認證』的劍球的尺吋,比從前那個大得多。」

至於昊臨接觸劍球的經歷和浩翔類似 - 他最初也玩過迷你版劍球,後來見到同學在學校玩劍球,覺得十分有趣,便開始玩。阿達的經歷則不同。本是香港乒乓總會的球手,某年暑假看電視,見到浩翔表演劍球,被他一招名為「扇風機」的花式吸引,從此愛上這玩意。

「劍球最吸引的地方是沒有極限,充滿無限可能。」

浩翔表示,新手很快就可以學會基本的招式,但若想精進,就考驗玩家的創意,能否創造出新的花式,令人耳目一新。浩翔當年比賽憑自創花式,被日本的大會列為指定難度招式。


集合劍球狂熱份子 致力推廣予香港人

「劍球可以融入不同元素,變化非常大。只要你想得到,就可以用在劍球上。」昊臨補充。劍球的玩法並不死板,並非只有拋球接球,亦並非只能「企定定」或「坐定定」玩。例如劍球可以加入足球的技巧,用膝蓋頂球,或者用鞋面「的」波,甚至頂頭槌也可;又例如當初吸引阿達的招式「扇風機」,便似搖搖般將繩放盡,運用繩技做出技巧,最後用劍玉的球接回棍身。

「比起亞洲其他地方,例如日本、台灣,香港劍球運動的發展明顯較慢。劍球在日本相當普及,男女老幼都有玩,而且高手如雲;而在台灣的發展也很成熟,當地的劍球協會已有十多年歷史。反觀香港,則是近幾年才開始起步。」

故此,談及劍玉兄弟未來的大計時,會長浩翔即表示最終目標是要令劍球能在香港普及,有更多人認識和參與。此外,他又坦言目前本地劍球發展的資源並不多,每年他們要為籌措出賽經費而煩惱。「以我所知,有實力極強的選手,因經費問題而無緣參賽,相當可惜。」浩翔以自己為例,即使全職投身劍球運動,仍不時要做兼職幫補生計,所以另一個期望是本地劍球運動能發展成熟,令教授和表演劍球成為一份足以維生的職業。

「不少人會認為劍球是危險的運動,一不小心會被劍玉撞傷。其實任何運動都有一定危險,最重要是以對的方法去進行,自然可以大大減低風險。」

為此,劍玉兄弟接受報章雜誌訪問,又開設轉屬youtube頻道,不時上載練習、示範、表演及比賽片段,甚至製作MV。起步雖然遲,資源雖然少,但日子有功,劍球在本地的普及程度明顯上升不少。三子不約而同表示,近年大家已減少了「劍球屬危險玩意」的偏見,不少學校和社區中心邀請他們向小朋友甚至長者教授劍球。

「最年幼的學生五歲,最年長的學生六十五歲,因此劍球可說是老少咸宜的運動!」

一件外地的事物能在本地普及,需要不少有心人的介紹和推廣,劍玉兄弟正是這樣的有心人。


(熱血時報網台節目〈運動真理學〉第109集有劍玉兄弟專訪)

(編按:本文刊載於熱血時報印刷版第87期。熱血時報印刷版訂閱連結:http://www.passiontimes.hk/4.0/regform.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