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蔡子強撰文試圖為民主回歸派開脫之後,《蘋果日報》又為戴耀廷和陳健民化政治妝,準備用「本土」名義再次粉墨登場。在題為《「民主回歸」幻滅 本土派勢力抬頭》一文裡,戴陳二人,用一副事不關己的口吻,述說著「民主回歸」的幻滅。彷彿一個華麗轉身,由「民主回歸」變成「本土」,三十年來誤盡蒼生,賠盡下一代前途的責任,就能在一聲「變身!」之下,推得一乾二淨。
美少女華麗變身儆惡懲奸,煞是養眼;一堆中佬,明明早半年還在攻擊本土論,如今一句民主回歸夢幻滅,以為大叫一聲「變身!」就能將三十年誤盡港人的責任,一筆勾消?幾個傻戇中佬臨老學人轉身,東施效顰,醜態百出。三十年前,這批人打著旗號,叫「民主回歸」,斷送香港幾代人前途;三十年後,台上還是同一批人,今次他們換了自以為好潮的口號,叫「開放本土」。
戰後嬰兒潮世代,有一種通病,就是有狎玩流行詞彙的癖好。以為一味將潮語掛在口唇邊,往臉上貼,就表示自己夠新潮,夠 in。然而,這批老人對該詞彙內容不是一無所知,就是用盡自己在社會傳媒各界的影響力去曲解該詞彙的本意;流行一過,就將棄如敝屣,像蹂躪完閏女的土豪般飽食遠颺。科網熱潮時,香港最大的發明,除了 tom.com 之外,就是各關口的 e-道;i-phone 席捲全球之際,香港有的是名為 i-home 的樓盤;當然也只有那一代人,才能擬出「見鬼勿O嘴」,「潛水怕屈機」這種試題。
這就是嬰兒潮,亦即戴耀廷那一代人的特質:明明一知半解,卻偏要裝作很跟得上潮流的模樣,結果 kai 到極點。旁人或礙於顏面,不好意思指正,於是更加自鳴得意,自以為很幽默很潮。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戴耀廷那代人還聽著披頭四,食著當時西方世界反戰嬉皮士的口水尾,認為 Make Love No War 就是潮,看了幾套尚盧高達電影後,大概便以為北京是革命聖地了。港英政府是法西斯,識做潮人,一定支持「民主回歸」。這班人從學府出來後,忘掉過去,忘掉錯對,西裝畢挺,到跨國大企業去上班,拎外國護照,做離地中產。
三十年過去,歷史證明這批人柒到甩轆。只是那一代人臉皮夠厚,復得上天眷顧,遇上香港經濟最好的年代,快手快腳上了位,拿了外國護照,便繼續臉不紅,氣不喘,坐在下一代人頭上指點江山。
今天那批左膠,就是當年那代人思想上的繼承人。姣婆遇著脂粉客,彼此一拍即合。「民主回歸」玩了三十年,玩厭了,就玩「開放本土」。甚麼叫「開放本土」?
伏爾泰說過,「神聖羅馬帝國既不神聖,也非羅馬,更非帝國」。同樣,「開放本土」既非開放,亦毫不本土。「開放本土」即偽本土,即非本土,即反本土。
所謂魔鬼在細節,「開放本土」這類複合名詞,正是魔鬼寓居的溫床。一個名詞,譬如「本土」,本來意義清晰,涇渭分明,一旦加上了「開放」在前頭,就足以將整個意思倒轉。這種山寨做假的把戲,正是中共的拿手好戲,例如「民主集中制」就是不民主,「人民民主專政」即是獨裁,「一個兩制」就是一國大過兩制等等。
中港融合速度如此之快,多得戴耀廷那一代人,以及繼承他們的年青左膠,都善於玩上述這種山寨把戲。他們的虛偽與中共的虛偽,簡直天生一對。左膠面對本土論排山倒海的攻勢毫無還擊之力,於是就山寨出「開放本土」一詞,意圖將「本土」挪為己用,借力打力,反將維護本地公民權益,維護香港人生活文化方式的志士打為「土著」,盡其抹黑之能事。
浸大教師,著名左膠陳允中,去年就曾在《蘋果日報》撰文,題為《開放派與土著派的本土想像》。文章大意,不外乎要篡奪本土名號,將城邦自治論、香港民族自決論等本土派抹黑為「土著本土派」,而參與過零七年保護皇后碼頭運動那批左膠才是「開放本土派」。
「開放本土」毫不開放。陳允中說得動聽:「本土行動(開放本土派)堅持,任何人只要立志將香港當成唯一安身立命的城市,放棄上一代人用腳投票(移民)的投機心態,就是本土派。」現實是,行動中你膽敢偏離大會的指令,不分組討論,阻住左膠非法籌款,影大合照,你就「不是同路人」,「共產黨最高興」。「開放本土」,實際上是左膠們圍威喂的遊戲,你認真的話會死得很慘,當年的葉政淳和今日六月六日的熱血公民就是先例。
所謂「開放本土」,即是「向中共殖民開放本土」,即「不是本土」。任由雙非南下香港產子,自由行破壞巿容,新移民消滅族群,走私賊霸佔公共空間,普教中殘體字消滅粵音正體字,這是哪門子的「本土」?
要分辨真假本土,非常簡單。當香港和中国有利益衝突時,站在香港人一方的,就是本土。以此觀之,陳允中的「開放本土」和戴耀廷所謂轉向本土,都是偽本土,非本土,反本土。「開放本土」,是瘦肉精,是地溝油,是三鹿奶粉。
食了地溝油會致癌,影響一個人以至一家;中了「開放本土」的毒,死的不止是一家一人,而是葬送一個城巿,以及幾代人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