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香港抗爭的困難

論香港抗爭的困難


由831人大落閘決定所引起的「雨傘革命」至今己廷續了60多日,何時完結還是未知之數。然而,就我所見,60多天以來,這場革命並無重大的成果,不禁令筆者想到在香港進行一場成功的抗爭實在是異常艱難,下文將會詳述之。

民族主義尚未完全崛起

民族主義是團結一個地區人民最重要的一環,是一種共同的價值,能夠團結所有人去對抗外來軟性或硬性的侵入,然而香港這個地方經歷過多次易手,產生不到一個能夠團結所有人的精神。就筆者所觀察,較有效團結人民的渠道便是體育,猶記得香港足球代表隊在亞運奪得金牌的一刻嗎?我即使不熱愛足球,但也感到與有榮焉,遺憾的是香港至今仍缺乏令港人引以為傲的一種共同精神。

香港由英國殖民時代開始,在外國人眼中只是一個純粹經商的港口,基本上有一個「搵夠就走」的心態,而這種心態一直遺留至今,大部分中產人士均有這一個心態,希望移民至歐美這些文明民主的國家,因此對於爭取民主的運動並不熱衷,對香港這個地方甚至無歸屬感可言。香港要抗爭成功必然需要產生出一個民族意識,然而回歸後中國每日向香港輸入低質素的新移民,意圖沖淡香港人對普世價值的熱切追求,社會趨向兩極化,本來兩極化是最能產生出民族主義的,因為受壓迫的一群會共同反抗壓迫者,但是傳媒高官卻在不同渠道長時間宣傳大家也是中國人的意識,令到大部分香港人認為香港不是一個國家,香港人更非一個民族,步向包容,產生不到一種堅實的民族意識去對抗掌權者的暴政。

獨特的政治環境

香港實為一個世上最獨特的地方,在清末時割讓和租借了予奉行資本主義的英國,及後共產黨在國共大戰中勝出,再在1997年將香港收回,並提出「一國兩制,高度自治,港人治港」五十年不變的方針。最終不用50年,回歸只是短短17年已經有翻天覆地的轉變,特別是政治環境,一個畸型的政治環境,因為香港並沒有普選,政府從來不用對人民負責任,只需對掌握著選票的1200名選委及中共負責,所以對民間的遊行示威完全可以採取一個不理會的態度。

而香港的立法會更是長期被支持中共的建制派佔據大多數,更淪為投票機器,例如較早前他們否決了引用權力及特權法調查警方有否使用過份武力,但卻通過了調查雨傘革命是否有其他勢力發動。而本應為人民發聲的民主派卻不斷產生內部矛盾,民主黨出賣民主,每每在關建時刻均與中央妥協,出賣香港人的利益,議會內幾無人為人民發聲。

以早前衝擊立法會事件為例,這群泛民主派立即與衝擊的群眾割蓆,並不提供法律支援,明顯可見是為了選票而決定的,在雨傘革命開始時他們還唱著獅子山下「同舟人,誓相隨,無畏更無懼」,如今自已「跳和」背棄民眾,試問抗爭如何能成功?

被收編的傳媒機構

每一場抗爭要取得成功均有一個必備條件,就是文宣。在香港這個有出版自由的地方,確實是容納著各種不同聲音的主流報章,但是不難發現絕大部分的主流報章均被中共收編,他們的負責人均收取了中共的各種有形無型的利益。在香港更有「四大左報」,大公、文匯報、商報和經濟日報,而稍為貼近人民的就只有蘋果日報和一些非主流的網上媒體如852郵報、本土新聞、熱血時報等。

就以此次雨傘革命所觀察,在主流媒體中只有蘋果日報是較為偏向民眾,而其他報章例如東方日報、星島日報,均在其頭版刊登一些對民眾不利的消息,不斷誇大雨傘革命對社會的經濟影響,和一些較勇武的市民對週遭的破壞,意圖把爭取民主的民眾塑造成暴民,並且在報導警察執法時的手段以極為輕描淡寫的手法去處理,例如無綫電視報導的「七黑警事件」,而旺角的「阿龍事件」甚至欠缺主流媒體的報導。

一場成功的革命是必要有文宣去塑造正面的形象以及如實報導參與者及警方所受的傷,然而在雨傘革命期間,支持者的文宣大多只能在網絡上流傳,其「入屋」程度遠較報章低,而大部分主流媒體卻不斷抹黑參與雨傘革命的民眾。縱使主流媒體對年輕人的影響力已日漸減低,其讀者群主要為40歲以上的民眾,但這種報導的手法令到香港的年輕人與大部分老年人產生了一種對立,令到雨傘革命的進行受到一定的阻力。

不明就裡的老一輩

筆者所指的老一輩不是單單指老一代盲目支持中共的人,更是指現今香港的管治階層,猶記得李嘉誠先生曾經說過「談論選舉制度,要85歲的人,為17歲的人定義一切,那是很危險的事」。在上位的管治階層,愈年老應該愈有這種體會,但卻仍然不聽取年輕人的意見,處事獨行獨斷,完全沒有理會這社會的轉變。年輕人現今追求的不是單單物理層的東西,而是價值層的普選權,社會進步,必然是人民有一種「善」的追求,而這種的渴望不是透過警察可以解決的,但一群飽讀詩書的高官卻不明白,或是假裝不明白,希望敷衍了事,毫無想這解決問題的方法。

另外,還有一群從不覺醒的老人家,只會盲目支持政府,或「收錢」去破壞雨傘革命的人,例如愛港之聲、愛港力、周融,而這些團體和人物都有共同點,便是收受中共利益或被土共滲透的。他們屢屢派發金錢以招攬一些老人家去集會遊行偽造民意,例如支持警察的簽名運動,自稱獲得100多萬名市民的簽名支持。這是一種自製的民意,影響著大部分政治冷感的市民取態,對抗爭造成極為不良的影響。

過份重視道德高地

香港人進行抗爭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是外國前所未見的,就是和平,每次的遊行集會例如2003年的七一有50萬人上街),每年也舉辦的64,都是公民質素的彰顯,但也是可悲的,因為當權者絕不會害怕一群和平的老虎,相反會害怕激進的羊。當第一次有50萬人上街時,或者還會有所驚嚇,但慢慢便會習以為常,皆因香港人是奉行「和理非非」的抗爭方式,稍為激進的行為也會被社會各界予以譴責,即使是同路人亦然。以這場雨傘革命為例,由第一天開始便不斷呼籲民眾不要暴力衝撃,但是難道干諾道中不是衝出來的嗎?甚至「佔中三子」更呼籲參與民眾傚法甘地公民抗命的方式,任由警察拘捕,以達至道德感召。筆者認為事以至此,能感召的人已紛紛走上街頭,其餘的人根本是難以感召出來與極權政府對抗,任由警察拘捕只會損失更多民眾的支持。

另外,其後有市民撞破立法會大樓的玻璃,當中更有人因此被警察使用過份武力驅散而受傷,而那些所謂的泛民黨派立即空群而出,批評衝擊者的行為並與衝擊的市民劃清界線。筆者認為他們是最沒有資格去批評衝擊者的,因為當初台灣太陽花學運佔領立法府時,同樣有使用武力去破壞門窗,這群所謂的泛民主派人士對此次學運拍手叫好,甚至有人過去親身支持。但是同樣的情況發生在香港,這群人立即出現搶佔道德高地,與衝擊份子劃清界線,但是整場雨傘革命至今,只是破壞了一塊玻璃而已,難道這塊玻璃比起受警察武力對待的民眾的性命更重要嗎?破壞一塊玻璃算得上是暴力嗎?觀乎外國的示威,例如近日美國的黑人示威,他們的手段是放火燒車,破壞建築物,與此相比香港人在示威期間已是聖人的級別。

香港人的示威時的道德表現是前所未見,雨傘革命中的金鐘佔領區,60多天來對公物無重大的破壞,市民自發清理街道,維持地方的衛生。面對警察的暴力對待,市民靠的只是保鮮紙、口罩、眼罩和雨傘,用作抵擋催淚彈和糊椒噴霧,甚至在下雨期間為站崗的警察打傘,此種種的行為更可見參與民眾的道德水平,然而高道德水平是一件好事,但亦是壞事,因為民眾太和平,面對警方的無理對待也沒想過反抗,這種接近聖人式的抗爭在香港這個極權政府中是不會被理會的。

由上觀之,在香港要進行一場成功的抗爭必先扔開道德的珈鎖,要做的不是任由警察對待,而是遇到不合理對待應要反抗。另外,不要被政黨和政客綑縛,而且更多時要相信大家,不要盲目相信主流傳媒的報導,要自己分析和思考,我始終相信民眾必然會得到最後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