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傻了!還信道德光環可帶來更多感召?

別傻了!還信道德光環可帶來更多感召?


自從11月5日V煞游擊行動及學聯等人被拒入境後,最近數天關於雨傘革命的話題,相信都是熱論「大台」的,再度惹起金鐘及旺角兩邊留守者的分岐。

力撐「大台」應該存在的人,想當然就是相信「大台」能為整個行動建立「發言人」,這樣才可以帶來更大的號召力及凝聚力。更嚴重的,我還聽說有人認為整個行動應該繼續按兵不動的留守下去,只有仿效甘地──即或要坐著被抓(現在佇著不動說不定就要被打到頭破血流)才夠道德光環推起整個行動。

我心想:別傻了,不是雨傘革命到了今日,你還以為道德光環可以帶來更多感召?你釋出善意、向受指令要拉人打人的警察撐個傘,或者搞個「三層鬆餅 high tea」就可以吸引到更多人支持?

答案是不會的。你還想用多少花樣來吸引群眾?替政府多搞幾個「金鐘美食節」、「金鐘試酒會」?或是繼續訪尋政治巨星上台下台,搞多數場揮動手機電筒的「音樂會」?這些大都是供留守者自娛享受,但於外人而言卻未必有力,甚至未見所聞。他們會為「大台」所動?此想法未免過於樂觀。

我舉件真人真事。筆者最近俗務繁重,周末就出席親戚的一個婚宴。親朋戚友久未見面噓寒問暖兩句還好,誰料有人開個話題說起「佔中」(老一輩只能將佔領行動歸納為「佔中」)就一發不可收拾。長輩們未說兩句就開始自我膨脹起來,不斷重複「我只要安定繁榮就好」,接著搬出「總之影響交通就是不對」,還斷言「誰支持『佔中』,就連親戚關係都要斷絕」。期間還要在後輩中間「獵巫」,逐個審問,總之要找個支持佔領者教訓一番的樣子。家人文革式供出親生兒女:說他們有份在佔領場地掃垃圾,兒女連忙擺手否認。實地上演一場批鬥,場景尷尬非常。

事實筆者認為在上兩周港共政權已經鋪天蓋地的對它們的目標受眾(簡單一點就是離地中產)進行軟性宣傳,現階段大致已告收效(就好像它們已不需要四點鐘許SIR作勢要讓市民接受警隊的行動、而主流傳媒對佔領行動報道也比上周少)。佔領行動對公眾的印象已成,不論支持反對,大多數人的想法已經歸邊。要思考佔領意義的群眾經這一個月的佔領行動應該已對行動有相當認識和理解,也不見得必需建一個「大台」,幾個政治明星輪流講解佔領意義,或是呼籲群眾參與一些沒經過深思熟慮、朝令夕改的投票及流於表面的象徵性活動。

那如何才能帶來更大的感召?我認為作為參與的一員,應該要思考除了留守以外,走得比現在更前的方向—就像是當時在行動開始時,群眾在金鐘的留守者被煙霧彈驅散的時候,立時想到要進一步佔領馬路一樣。

我敢說當時佔領馬路一樣是為世不容、絕無「道德光環」之舉,但大事既成,傳媒必會大幅追訪,鋪天蓋地,市民不得不留意──倘若他們看到佔領者的行動及決心,稍作思考留意,那麼假以時日,他們必定會理解民眾的訴求與行動相稱;就算他們狠下心不聞不問,也只得默然忍受。他們口中說不(最多也只能如上述怪罪家人幾句),然而大多也不敢到現場與留守者理論,久而久之,他們也會習慣佔領狀況,自然而然就接受此種抗爭模式。

而留守者當中的片言隻語,或所謂「大台」的道德感召,大多都傳不到普羅市民的耳裡;取得道德光環者,反是更易落入「外國勢力」的標籤。到時言行皆受群眾注目,行動就自然徒添制肘。

與其苦等明主領路,不如另闢蹊徑,或佔商場、商業重地等以表明不惜影響經濟之決心;或佔立法會,以示必須佔領者要與一眾官員會面以表達訴求逼切。

假以時日,行動會證明一切。大眾會漸漸接受各種抗爭行動,而非一時的感動說辭、道德號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