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計本文刊登之時,美國總統大選進入最後衝線階段,故特意為讀者理順美國史脈絡,就當作〈論美國歷史翻案風〉系列的大綱插播吧。
北美十三洲的商人地主等本地精英,為了反抗英國重稅而聯手起義,開國元勳們受到啟蒙運動及人道主義薰陶,當中即使有人自身蓄奴(如傑佛遜),也承認奴隸制度並不公義(若今左翼群眾毀其銅像,實欠公允),但先後在槍口一致對外及建國百廢待舉的情況下,將此議題存而不論,期望黑奴經濟自然淘汰;不幸事與願違,軋棉機的發明,不單沒有如發明家期望般,使依靠黑奴的棉花種植業儘快不再勞工密集,更反令產量大增,終令南北政經矛盾爆發,引致南北內戰(廢奴運動則是現代平權運動之鼻袓)。
南北內戰最後北軍得勝,重建南方、賦予黑人完整公民權以及扶助他們脫貧而成為完全自立公民之大計,因各種政治及經濟緣故而失敗收場。至十九世紀七十年代未,白人保守勢力奪回南方洲份的控制權,引入種族隔離制度。另外,由於美國南北州份的民主黨在內戰期間各自站錯邊,以致十九世紀六十年代至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美國政黨政治是共和黨獨大七十年,期間只有兩位民主黨人入主白宮。
參與二戰,打破孤立主義傳統
上述政治生態,衍生出官商勾結、金權政治,那段時期的高峰(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初之間),更被稱為「鍍金時代」(Gilded Age);而阿當史密的古典經濟學說更成為金科玉律。故該段時間內,工商業急速發展,但貧富懸殊,而政府庫房水浸。1929年10月華爾街股市崩盤,雖然時任共和黨總統胡佛已開始採用凱恩斯經濟政策,但其人已經與大蕭條掛鉤,翌年大選即被民主黨的小羅斯福取而代之;又因史無前例三度連任,小羅斯福的「新政」幾成凱恩斯主義之代名詞。
偷襲珍珠港令小羅斯福成為戰時總統,連同一年前(1940年)因法國淪陷而帶來的備戰動員,美國投入了「總體戰爭」(Total War)。新自由主義者常說第二次世界大戰才是把美國帶出大蕭條陰霾的要素,忘卻軍事上的凱恩斯主義才是此種學理之極致;美國國防高開支至今仍揮之不去。參與二戰,美國完全打破了立國以來的孤立主義傳統(注意那是建基於華盛頓的離任演說,無關違憲與否),但小羅斯福對蘇聯及國民政府失諸過份天真,前者獲得半個歐洲,後者因不和而扣減國府援助,最終共黨赤化神州。
聯合國是小羅斯福帶領美國重構世界秩序之基石。常任理事五國的機制,前提是建立在中國由親美民國當權,及蘇聯乃可信之合作伙伴;是故冷戰爆發,此體系出閘脫腳。後來中共取代國民政府,縱有當時的戰略需要,終歸是錯上加錯;如今聯合國數據中心竟計劃設於杭州,其人權理事會又由獨裁國家盤踞,可見戰後世界秩序至今,業已開到荼蘼。
選戰花生,皮相下之深增矛盾
冷戰爆發引起麥卡錫主義,學術界與娛樂界成為公務員系統外的主目標;這亦是共和黨完全告別孤立主義,轉型成反共鷹派政黨。其時媒體對公審型態的國會聽證會反感,也是現代民主共和兩黨左右之爭的啟端。及至民權運動及越戰,矛盾更形激化,主流傳媒質疑美軍官方一味唱好之說,以及同情反戰運動,更令保守派對他們更厭惡。
凱恩斯主義得以成功,有賴前述「鍍金時代」累積了龐大老本;但軍備競賽、太空競賽、越戰及福利開支,全都是花錢如流水的項目。到了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老本時有窮盡,聯同七十年代初的石油危機,為新自由主義打開大門。直至冷戰結束,階級左翼成為票房毒藥,美國民主黨與西歐左傾政黨,全面靠攏平權運動所衍生之文化左翼,並向貨幣學派妥協 - 此乃後冷戰「新自由主義照遍大地」之New World Order。
一如筆者在過去多次提到,2016年英美的兩大巨變,是對前述廿多年來現狀之反作用力。如今的美國選戰,只是舊化了的「新秩序」,以至再上一重的戰後秩序,其既得利益集團之總反撲,也顯現立國二百多年政治矛盾積累的總和而已。
(編按:本文刊載於熱血時報印刷版第87期。熱血時報印刷版訂閱連結:http://www.passiontimes.hk/4.0/regform.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