蘊釀「放棄一國兩制」論述 本土派攻擊泛民新戰線

蘊釀「放棄一國兩制」論述 本土派攻擊泛民新戰線



隨著中國政府加強控制香港,所謂一國兩制經已名存實亡。在後一國兩制時代下,政治論述應該如何發展?

只要看《蘋果》泛民打手,例如是任建峰或錢志健之流,現在還是大肆鼓吹維護一國兩制或《基本法》,就知他們黔驢技窮抱殘守缺,等待沒有將來的明天,再看下面讀者留言,愈來愈多人質疑一國兩制或《基本法》,乃北京箝制香港的法寶,必須大破大立才能扭轉敗局。雨傘革命之後,群眾政治覺醒,比起什麼佔中明星更加遠大深入。

拒絕一國兩制,對於習慣泛民洗腦,沉溺安穩的巿民而言,無疑非常奇怪,但終究需要走出打破迷思的第一步。

為什麼要放棄一國兩制?

(一) 一九八零年代中英兩國私自處理香港前途問題,完全摒除香港人於局外,缺乏香港人選擇、授權及背書,兩國協議及安排應視作廢論,包括一九八四年簽訂的《中英聯合聲明》及一九九七年後中國加諸香港的政治體制及法律條文。

(二) 一國兩制是中國單方面建議執行,遊戲規則有利於中國無利於香港,是為不平等條約。一國兩制及基本法從屬中國憲法,乃法理上北京有權廢止體制法律、增添法律條文、解釋法律原意,近日所謂司法獨立爭議,基本法第二條列明香港只是「被授權」,存在一境外權力指使,不能作永恆正確論,更遑論中國政府可以全盤推翻。一國兩制非但不公平,簡直不能保障香港穩定及利益。

(三) 一國兩制只是過渡產品,中國對香港八字評語,「充分利用,長期打算」,長期打算後,中國肯定撕毁條約,形同當年西藏情況,即使泛民如何溫和溝通,也無法改變此一趨勢,這是中國對香港戰略的一部份。現今一國兩制已死,北京明言否定港人期望的民主政制,繼續這套體制毫無意義,放棄機會成本大幅降低,開始有誘因去商討建立另一個更適合香港的政治生態。香港前途問題,就在今朝,非在二零四七。

本土派需要指出泛民過錯,包括:

(一) 擁抱大中華思想,支持「一國」,陷入「一國兩制」困局,不論屬一國重或屬兩制重,皆停留中國政府定立框架之內,導致北京如魚得水,香港處於被動。

(二) 民主派牽涉八十年代中英兩國角力,一民主派沒有獲得香港巿民首肯授權,泛民一翼多從民主回歸派(4%)衍生而出,不代表八十年代香港整體社會意願,乃逆當年主流民意而行。

(三) 一國兩制名存實亡,泛民基於歷史包袱,欠缺自我批判的胸襟,死抱民主回歸廢論,拒絕退位讓路給飽受壓迫的年輕人,反而強權打壓,尸位素餐,繼續散播一國兩制毒夢預香港人,成為伐害香港的無恥幫凶。

放棄一國兩制,可能有人認為,難道接受一國一制?首先,就算你維護一國兩制,如果沒有嶄新思維,香港最後都是一國一制。其次,筆者支持一國一制,不過是香港一國,香港一制。

除了否定一國兩制,更加需要在歷史及法理層面上否定中國主權。例如,中國對香港所謂主權,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清國及中華民國這些籠統稱之為「中國」的物體而來,這些繼承權是否千秋萬載一辯,香港從來沒有接受中華民國統治二辯。英國在鴉片戰爭中,從清國手上拿走香港,是帝國爭雄強食弱的年代,放在百幾年後的今日,世界政治倫理大變,興起殖民地自決等「普世價值」(可恨某些人蹧蹋這個詞語),當年簽訂的條約,是否還有效力三辯。承上述,香港在八十年代變成人球,被褫奪發言自決權,今日接受非自願非法統治四辯。

在論述之外,香港人還要切實執行權力,這裡要歸功方志恆「民間自治論」,但筆者提倡的最終目的,是要建立一個de facto sovereignty,中文稱之為「事實主權論」的東西。所謂事實主權,就是在沒有法理(de jure)依據支持下,一個社會普遍默認,實際上能夠執行法律,通常發生在政局不穩甚至政權推翻以後,一種法律權力錯配的真空狀態。泛民進入體制企圖改變,是天方夜譚。激進泛民揚言否定體制,是空口白話。香港人要獲得政治權力,終歸要建立自己的政治機關,削弱瓦解法理支持政權的權力認受性。或許難明,光復行動就是繞過區議會立法會等建制團體,在沒有任何談判下,行政機構自行讓步,在這件事上,光復團體就是de facto power。又舉一虛構例子,巿民需要巴士服務,民間向巴士公司談判(手段另議),繞過區議會及運輸署,將後者變成橡皮圖章。De facto的真正含意,就是無視權力者,直接向與事者講數,直接行動的極致,就是建立手中權力含有權威。De facto sovereignty的幾項條件,就是受巿民尊敬、能夠貿易及控制巿場、能夠執行法律、外部勢力無法干預。這些恐怕就是泛民理想,然而一國兩制下就是做不到。一個de facto sovereigty,不會存在很久,因為最後它必然書寫法律,令自己「合法化」,變成de jure sovereignty,這就是「全民制憲」(或由法官政客組成「制憲委員會」)。

道路,又何止一條?今天就要揭破泛民一國兩制帶來的惡夢。

(圖片來源:"Reconstruction of the important meeting between Deng Xiaoping and Margaret Thatcher in Beijing on 24 September 1984 with talks about the future of Hong Kong - at the visitors platform of the Diwang Dasha in Shenzhen"@ Dr. Bernd Gro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