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豬

金融豬


Bella 有位從事金融的美國朋友,最近跟她一樣辭了工,因為有大報讓他寫專欄。寫專欄的金錢回報,當然及不上原來工作,但他儲夠了,有樓有股票,偶爾更接到顧問工作,於是買到了一生人夢寐以求的自由。

不論美國或香港,從金融投資行業者都背負一個「貪得無厭」的罪名,正如香港人以「金融豬」去形容那些不擇手段去養肥自己的金融從業員。我一方面認為這是對豬的侮辱:大家儘管不理豬的真性情,只取其象徵特質吧;另方面我深信不是所有金融界人士都是「豬」,相反「豬」在很多職業都不罕見。根據 Bella 描述,她朋友一點也不「豬」,而一些政府貪官就連豬囉也不如。

2012年初,高盛前職員 Greg Smith 離職後,於《紐約時報》發表了一篇長文,描寫他在投資銀行的經歷。最近有報道指 Smith 真如讀者猜測,正在埋頭撰寫一本自傳形式著作。Smith 的文章這麼可讀,相信他的書亦不會令大家失望。然而,我並非對所有投行前職員都寄予厚望的:有些人在投行時是豬,離開後亦撇不掉豬的特性──只管自肥,完全無公義概念。我如此感慨,都是發現某個來自大陸的投行前高層,用中文寫、在香港出版有關男女關係的書。本來我連掀掀這類書的氣力時間也會省卻,這次例外,因為此仁兄在雜誌寫了好些討論中港關係文章,立場永遠親中永遠出賣港人利益。最精警的,是他勸喻香港人應該乖乖的、凡事跟大陸合作,就如女人不幸被惡丈夫虐待,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盡量不去觸怒他。

多年來我留意到一個現象,就是修經濟的人,總愛開口埋口講機會成本,懶 pro 的樣 子。我的經濟只有會考程度(為免你猜我僅僅合格,我願意透露當年考獲A1),只記得第一堂,老師已強調計算 opportunity cost 要考慮主觀情感。人和動物死後到哪裡?我不知道。在我的數簿裡,為一百個患上末期絕症的病人達成夢想,甚至令一千隻患腎病的貓生活得更舒服,都有價值過花一毫子在攤大手板的新移民身上。不過既然是金融佬,儘管講下經濟好了:男女關係太複雜,並非用經濟學理論可以分解得到。據上文提到的親中仁兄講,他只跟「初戀情人」即其老婆拍過拖,那就是說戀愛經驗很少,有可能是零──然而,大概就是將戀愛看成一盤數的人,才會以 game theory 紙上談兵去分析愛情吧。金融佬可以扮專家講愛情,那麼那些文學歷史人類學專家, 豈不是應該出書教人如何促進性生活和諧?

回到 Bella 的例子,話說她的朋友成為專欄作家後,收到一個仍在 Manhattan 金融圈打滾的年青陌生人電郵,希望拉攏關係取得一個專欄 ──不過並非想退休,而是十分愛寫作,兼想提升知名度。朋友為了方便年青人,在他辦公大樓地下 cafe 等他,見面時著他主動寫好三數篇文章,再寄去各報館試試看。年青人立即面露不悅埋怨,認為不值得,兼且怪朋友老點他。Bella 大笑:such a pig! 我同意:應該回到豬欄去。


(圖片來源:peter castleton via Flic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