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質供水認可準則何在?

優質供水認可準則何在?



近幾日,關於食水含鉛超標事件,除了多兩個屋邨發現有食水樣本含鉛超標之外,最精彩就是有網民發現:啟晴邨於7月5日被發現食水含鉛超標,但在水務處「大廈優質供水認可計劃-食水」已獲證書樓宇的列表中,截至2015年7月9日為止,啟晴邨全數6座,仍榜上有名。

如果有留意這計劃的準則,會發現當中並無要求檢測食水中的含鉛量,只檢測酸鹼值、色度、混濁度、導電率、鐵、埃希氏大腸桿菌以及總大腸桿菌群。按照水務署回應傳謀質詢:由於啟晴邨六座樓宇成功通過這幾項測試,因而獲發證書。署方會就今次事件檢討計劃,考慮將水中的含鉛量,列為其中一個檢測項目。

水務署自2002年7月開始極力推行「大廈優質供水認可計劃」。從水務署網頁內相關欄目中,列出該評核申請書的申請過程和要求來看,不能說是馬虎了事。但何以最重要的食水檢測準則,只會上述7項?就連2012年於新建成的政府總部中水管系統發現的「退伍軍人症」桿菌,也沒有追加入檢測準則之中?

在水務署網頁的「水質資料」欄目中,一再改調「香港是世界上享有最安全食水的地區之一」、「香港食水水質完全符合世界衞生組織所建議《飲用水水質準則》的嚴格標準」而在「水質監測數據資料」中,更列出世界衞生組織制定之《飲用水水質準則》:甲部為4種微生物,乙部為89種化學物,丙部為2項幅射水平,丁部為16項其他項目。

然而,「大廈優質供水認可計劃 - 食水」的檢測準則,只包含甲部當中2種微生物(埃希氏大腸桿菌以及總大腸桿菌群)及丁部當中的5個項目(酸鹼值、色度、混濁度、導電率、鐵)。其他準則,尤其包括鉛在內的89種化學物質,恍如不曾存在似的。

事件發展至此,特區政府上上下下相關部門依然左支右拙,遲遲未能找出食水問題真正源頭,但卻一路將矛頭指向水喉匠林德深,其他可能,尤其預製組件的品質及安全性,均刻意淡化,試圖退卸責任及維護紅色資本承建商之心,昭然若揭。

導致啟晴邨水質問題的原因,調查須時;真相尚未揭盎,特區政府已如廝落力追打水喉匠,固然居心叵測。但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香港的食水品質,相關部門究竟有否致力做足安全檢定?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