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早受公開試洗禮,跳級其實都幾殘忍

提早受公開試洗禮,跳級其實都幾殘忍



今日DSE放榜,傳媒追問狀元的熱門話題,都是關乎政治及對去年佔領行動的立場,有考生表示曾參與佔領,亦有人會與家人談論佔領問題,香港突然間變得好像很有希望。

不過最吸引到筆者的一單DSE新聞,就是一位年僅15歲的學生成為狀元,他報考7科全部獲5級以上,其中4科考到5**。這位新科狀元於小一時讀了一個月,就跳級上小二,在小二讀了兩個月之後,就馬上跳上小三,換言之他只是用了一個上學期,就完成了別人的兩年課程,亦即是九年免費教育,他只享用了七年,幫政府慳了兩年錢。更令人意外的,是這位跳級生的父母都是老師,回想自己的學生時代,母校的老師就最反對人跳級。

在香港一味求快的社會,學生能夠跳級,基本都獲得上一輩的表揚,至少拜年時,肯定會被姨媽姑姐大讚叻仔。但除此以外,跳級真的值得表揚嗎?

曾聽過有尖子因為太聰明,對本來所屬的級別課程不太感興趣,結果獲安排跳級,但問題是他們除了學業成績較同齡人士優異之外,無論心智、體能都沒有贏了起跑線。還記得昔日有一位9歲神童,獲浸會大學破格錄取修讀數學,在記者會上不斷玩咪,究竟他除了可應付學業之外,可以與大十幾年的同學建立友誼嗎?

或許9歲讀大學的例子太極端,再講講這位15歲應屆狀元,在小三年代可能在學業上是天下無敵,但是上體育課會如何?肯定會被比下去。一些小學雞年代的美好回憶,亦因為當年父母的一個決定,而失去了兩年。

求學年代,老師經常提出五育,亦即「德智體群美」,教育學生除了要求知識之外,各方面都要好好學習,而跳級毫無疑問就只考慮到成績,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發展。事實上,求學不是求分數之外,更加不是趕時間,比一般人早兩年就要接受公開試的洗禮,其實相當殘忍。

(無綫新聞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