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改之後,殖民主派於政壇影響力料會漸失,但試問佢哋點會坐以待斃等畀人淘汰?回顧幾個月之前,大中華膠已經寫過文章,宣稱自己當年曾參與皇后碼頭等抗爭,亦算係本土派一份子。殖民主派作為其中一員,相信會使用同一招,喺未來兩個選舉稍為修改政綱,聲稱自己係溫和本土派,爭取選民支持。
但呢一班人又有幾多係投機取巧呢?有見及此,現時有必要提高「本土」嘅標準(當然亦有其他原因,唔單止因為佢哋)。過往只要以守護香港利益為行動綱領,該組織/人士就可以稱作「本土」。去到宜家,呢個 term 已經需要重新定義。有人會列出幾點甚至幾十點,例如支持取回單程證審批權、支持正體字,以此種種界定邊個為「本土」。但咁做只會令人難明白、冇心理解,並留低漏洞,令人容易混水摸魚。
因此,「本土」嘅新定義必須清晰而精簡。「係咪本土?」需要改成另一個問題:「你係香港人定中國人?」回答嘅人唔可以留白,港中之間嘅衝突佢只可以選擇效忠其中一方。若殖民主派有人選擇香港一方,可以界定佢有心轉型,暫時先保持觀察;含糊其辭或者支持中國一方,則一律當作賣港賊,必須摒棄、聲討。
當然,上述嘅標準只係適用於現階段。未來幾年,香港人需要嘅標準係「香港人或華人」(Hongkongese or Chinese)。不過此討論不必急在一時,容後再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