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院不止放電影

戲院不止放電影



日前,太古城UA戲院發生一宗離奇事件︰一名男觀眾在《美國隊長2》午夜場睡著,醒來後發覺戲院已關門,於是叫保安幫忙開門離開,卻被對方當賊辦,戲院負責人於是報警,擾攘一輪後才知是鬧劇一樁。

當事人指責戲院員工沒有叫醒他,才導致鬧劇發生;的確,以今天香港電影的流水作業,帶位員完場後例必「趕鴨仔」,收工也好,預備下一場次也好,員工製作名單未播完,影院已被趕至空無一人。所以,這位先生的特例,真的純屬不幸。

今次事件令我想起另一單美國電影界的趣聞︰因為《布達佩斯大酒店》(The Grand Budapast Hotel)以多種畫面比例播出,為免放映室控製員出錯,發行商要印製特別指引給戲院經理教導員工。換了是70年代或以前,這件事可謂匪疑所思,因為放映員是專業,具備豐富的臨場開場、調畫面及換片經驗,給他們發指引,等同賤視他們的專業神聖。

無奈,今天已沒有專業的放映員,一來現在的戲院已換上數碼投影機,硬碟取代菲林卷,一按鍵就開機,過程全自動化,連小朋友也懂開機;再者,集團式人事管理制度下,戲院員工已沒有高度分工的可能性,帶位,開機,賣爆谷甚至畫大字報等特別工序,全部變成可以輪流on-shift,模組化簡單化,甚麼人都可應付。

戲院是電影文化的一部分,爆谷和小食有它的文化,放映室有它的文化,戲票的設計甚至單單一張畫位紙,也有它的故事。甚麼時候開機,投影畫面的光度和對比度該當如何,爆谷的甜度,統統有它背後一套經驗和學問。記得2004年去皇后戲院看《天下無賊》,當年一套全人手的操作,與高檔化和高度標準化的 IFC Palace 戲院比較,反而多了一陣人情味。以前亦聽過,最懂得看電影的不是甚麼文青影評,而是放映員,因為他們在反覆的操作過種中,把作品看得一清二楚。

經營者將戲院當成快餐店,把大院斬成迷你院增加場次及選擇,一完場連 Credit 也未 roll 完就趕客掃場,換上大集團經營小食,一味豪裝化迎合偽中產口味,舊戲院的特色慢慢消減。觀眾連連的「人氣」,草根階層咬蔗等開場的地踎畫面,亦已被過度的管理和秩序消滅。當然,全世界也有類似的潮流,不過戲院經營者始終要明白,戲院以人為本,過度的管理和標準化,反令看電影的體驗若有所失。

(圖片來源:UA官方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