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對中國人的包容和同情已氾濫到嘔心的地步。但當這種同情過了火,就是對本地人的狠心和冷漠。
儒家講的是推己及人的精神,先齊家,然後治國平天下,這是合乎情義和人性的道德思維。不過香港人現在偏偏違反這個傳統,自己的鄰舍不照顧,甚至可能連招呼也不打,從來未替香港的露宿者、拾荒者的生活耽憂,說過半點公道說話,卻對中國偷渡而來,滿口深圳式國語的非法行乞者、假和尚和 Betty 有無比氾濫的同情心,這叫做虛偽。香港人認為他們遠道而來不容易,問題是包容 Betty 和這些乞丐、假和尚,前題都是要香港人自毀長城,令香港法治崩壞,治安混亂。簡而言之,就是犧牲七百萬人的將來,去滿足一個中國犯法者逍遙法外。
不知是香港人成就毒果,還是毒果造就今天香港人,但《蘋果日報》絕對係香港人變態心理的縮影。對於 Betty 有同情心,甚至認為她勵志的傳媒,向公眾播毒,令香港人變成不辯是非的鄉愿。但我又想對比一下,《蘋果》又是怎樣對待在逆境中自力更生的香港人:鄭艷麗和劉欣宜。
不知讀者善忘與否,鄭艷麗曾經是艷星,在秀髮斑白之時卻隱姓埋名,去M記勞力。壹傳媒就偷影鄭氏,然後大肆報導,題為《時薪$32 脫星鄭艷麗麥記賣包》。「賣包」取「賣鮑」的諧音,這是對當時人的肆意侮辱。最後更無恥地留下預告:「想知更多鄭艷麗點樣由清純少女,變成脫星,再喺麥記賣包嘅詳情?留意壹週Plus!」
專欄作家高慧然看不過眼,翌日撰文說道:
「一個女人,以前賣胸前大包,現在放下身段,修身養性,返璞歸真,在快餐店賣麵包,用時薪32元養活自己,絕對是一件值得尊重的事,可敬可佩,為甚麼要取笑她?我們的社會從甚麼時候開始變得如此病態,中國移民一來到香港便申請綜援是要被支持的、鼓勵的,否則被罵歧視,而一個女人自尊、自強、自立,卻要被取笑?」
一個堅強的香港女性,做後生仔都嫌奀的M記Counter,寂寂無聞,我見猶憐。她卻安貧樂道,在枯燥工作時,仍能保持慈祥微笑,積極面對新的人生。這種堅韌,才是真正的勵志故事。然後就遭《蘋果》起底,用一些淫祠蝶語去修飾。不同情這位女性之餘,竟還說什麼「艷星賣包」,簡直無恥。
而《蘋果》又再次不甘寂寞。劉欣宜,前任𡃁模,努力奮鬥考試做空姐。無聊透極的《蘋果》,以「胸姐」相稱,又強調「『𡃁模』自居的年輕少女,為求出位,不惜拋胸露肉行性感」、「空姐同袍稱和這種女性工作感到羞辱,E Cup Baby損害公司形象」、「一日𡃁模、一世𡃁模」云云。
最諷刺的是,劉欣宜的轉行消息,僅比偷渡客 Betty 的勵志報導遲一日刊登。我摸不著頭腦,何解中國人破壞法治,偷渡來港,還要氣焰囂張地辱罵入境處,但她成功偷渡,不知感恩的故事,卻成為勵志例子。反觀劉欣宜不存虛榮,靠自己去考試做空姐,知道機構對品德要求高,就聲稱「要做更好的自己」,但就被人排斥、嘲笑、淫玩,歧視!
有網民風趣地嘲諷:
「𡃁模,努力進修,成功轉型,然後被人歧視,成為行業之恥。
中國偷渡客,港大醫科,辱罵入境處,《蘋果》護航,萬民景仰,就是香港精神。結論:中國人讀醫就是聖人、成功人士,香港空姐等於『飛雞』,香港真係世界級奇幻兼且有趣。」
有人說《蘋果日報》和一些香港人是鄉愿,鄉愿就是竊據道德之名,為非作歹。黑社會以「行俠仗義」作為理由打家劫舍,走私販毒,完了還說要匡扶正氣。中國人就是鄉愿,以「貢獻香港」及「大家都是中國人之名」來肆意違法,掠奪資源,更要以恩主的身段,侮辱香港人的尊嚴。
《蘋果》絕對是混淆視聽的鄉愿。但我覺得香港人不是,而根本是賤格,賤到是非不分。對值得尊重的自己人肆言詈辱,卻對發惡的外夷百般尊重。香港人亂拋垃圾,抵罰千五,然而中國人周街痾屎,就小事一樁,影他們痾屎相就已經是「蝦細路」、「排外法西斯」。大陸人玩「跑酷儿」就是有型,香港人成功玩極限運動就是「懶係有型咁」、「玩命的on9仔」。
朝夕面對日常生活身邊的香港人冷漠無情,卻對外來者諂媚逢迎。 Betty 講「 Holy Shit 」是勵志故事,林慧思老師仗義執言的「 What the Fuck 」就該死。自家屋村的走廊不掃乾淨,由得它塵封邋遢,卻惡鄰來了,就替他家孩子的屁股操心,時時遞上紙巾擦拭。我今天只能得出一個結論:香港人就是天生犯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