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走來,始終反動。香港大學學生報《學苑》今期專題,承接上一役大罵左膠阻礙香港發展的氣勢,又一次展現了排外法西斯的大香港主義精神。學生報畢竟是一冊由一少撮別有用心的學生編成的刊物,要憑其內容說明港大本土意識日濃,自然是難以完美論證的,但是,《港大學生報》與《中大學生報》極為迴異的政治取態,香港本土對決大中華左翼,仍然絕對不失其指標意義。
今期《學苑》封面,編委會選用了一張攝於反國教集會期間人山人海的相片,以充沛的民意,襯托版面中央「香港民族.命運自決」四隻大字,可謂言有盡而意無窮。兩年前反國教一役,是香港有史以來動員得上最強民意的一次運動,到歷史博物館裡頭翻箱倒櫃,應該也無法覓到另一張情景與氣勢相似的舊相片──人頭密密麻麻,像 Where is Wally 系列一般。縱然反國教一役終究因為運動策略及市民心態而無法令政府真正跪低,撤銷洗腦國民教育,但十幾萬人浩浩蕩蕩,反映的力量仍然強大。這一股民氣因錯誤運用而洩掉,但民氣可以載舟的現實已被認知。由此可知,學苑安排香港人群情洶湧、眾志成城的畫面在頁首,想表達的,正是民族團結的意義──只要大家存有同一目標、同一敵人,香港自治,命運自決,就不是遙不可及的事。
既有此志,篇幅長達19頁的專題內容,當然比封面更教親共分子和大中華膠膽顫心驚。翻開專題,即目可見的是<政治與抗爭民意調查>,調查結果反映的,就是港大學生逐漸離心離德,萌生背棄祖國之心的趨勢。當調查將香港政治光譜分為大中華及本土派時,受訪的港大學生之中,竟有高達48%自認本土派,僅僅15%自認大中華,其餘的選擇則是兩者皆非(也許認為自己是世界公民)。而當調查又將政治取向二分為泛民及建制時,泛民竟也只得61%,兩者皆非反而高達30%。另外,調查列舉所有政黨,問及受訪者「以下哪一個香港政黨/政治團體最能代表你」,「沒有政黨/政治團體能代表你」的比率高達53%,公民黨居第二,佔19%,而「你同意『新移民居港滿七年才可領取綜援』的規定嗎?」一問, 同意的也有67%。雖然 sample size 只有467人,但香港人身分認同轉變了幾多,還是可以從中約略看出些許端倪。本土意識逐漸抬頭,泛民政治正確性稍退,主流政黨或政治團體脫離民意,無一不符合香港現實。
編委會之所以以探討香港人的族群身分為專題,援引徐承恩《城邦舊事:十二本書看香港本土史》的說法,是因為「族群意識一興起,就易放難收,即是再不喜歡也好,亦只能正視、再謀對策,而不是輕易地否定族群意識的存在。香港族群這個說法,固然是政治不正確,但社會科學的第一條規條,就是要把社會現象視為客觀事物(Treat social facts as things)。」然而,因為中共得位不正,政權缺乏合法性,在它管治的地域,本土意識和民族意識從來都是不可觸碰的地雷。為了防備動盪,每當某個民族要振作起來,鬧起民族自決,中共就必然要滅其於萌芽之時,因為本土意識會衝擊其大一統政權基礎,使中國四分五裂。此之所以,左派報章《文匯》《大公》從來不能站在唯物主義者的角度,協助整理香港人的身分認同。就算它們擅長搜集資料來寫新聞,有財力有架構,也只能一邊唱好祖國,一邊妨礙香港人接觸香港歷史,甚至妖魔化香港的本土文化。簡而言之,傳媒是中共的喉舌,而香港是維穩的障礙。
如今學生傳媒插手處理香港人的民族認同問題,《學苑》 收錄旗幟鮮明的文章諸如<綜援撤限爭議與本土政治共同體>、<本土意識是港人抗爭的唯一出路>、<「香港人」的背後是整個文化體系>,為香港前途在被殖民導致的民族性隱形及被專制政權收歸而要面對的大一統中國認同之間,摸索第三條出路,犯上的,自然就是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這三篇文章裡頭的綜援之爭,是所謂新香港人與舊香港人之爭,本土意識氣候一成,愛國主義又會無處容身,最後懷念香港昔日歌影視風光,又會突顯今日文化的空洞和中國出品的惡俗。這些都是中共官媒最痛恨的撫今追昔角度,是除之而後快的分裂分子。而另外兩篇<香港應否有民族自決的權利?>和<香港往何處去?解殖與本土意識>,分別循循善誘的引導讀者可以如何構建屬於香港人的政治勢力,鼓勵讀者重新了解歷史,尋回主體性,殊途同歸,同樣也是煽動港人鬧港獨的「有毒」文章,執筆學生都是強權的眼中釘。
可惜的是,《港大學生報》終究是一言堂。它不像《中大學生報》那樣,自命進步,開設<左翼風情畫>或是<左翼學會專題>,包容多元,關愛天下人,寫些新移民的苦衷,又登些家庭團聚的人權。港大學生報往往遇神殺神,見佛殺佛,重鎚落墨,不掩立場,而且有種非要說服讀者認清現實不可的堅執。所以,讀者翻揭完了整個封面專題,繼續往後揭,接觸到的仍然會是香港正在存亡之秋的救急思想──緊接着專題而映入讀者眼內的,是一篇以有力理論和例子抵制普教中的文章。香港應當是一種民族這種說法,在很多人眼中,必然是主觀的、非理性的、喪心病狂的,但與其形容這是一種偏頗的編採手法,倒不如說,這是在非常時期,知識分子應該顯露的錚錚風骨。
《學苑》網上版:
http://issuu.com/hkusu_undergrad13/docs/book4_2336__1_
(圖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