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日(1月4日)第三十七屆省港盃次回合,廣東隊隊長盧琳一記極度凶狠的攔截,將香港中鋒希望之星黃威的右腳腓骨活活踢斷,其小腿在現場三千多名觀眾面前不正常的前後扭曲,當時人即場倒地,慘叫聲不絕於耳,及至觀眾席上都能清晰聽見。如此缺乏體育精神的劣行,另加上廣東隊教練陳玉良對事件的歪辯,以及中國憤青於微博上幾近冷血的反斥,全港球迷不禁嘩然。
有人問,省港盃這種怪胎有什麼存在意義?香港作為國際足協(FIFA)屬會,是一支有資格與任何國家隊平等競技的隊伍,原則上是有資格出席世界盃和亞洲盃等國際賽,當然大前題是先從外圍賽出線決賽周吧。怎麼一支國際足球界承認的獨立代表,會被安排出戰一支中國足協的省級屬會,出現這種原理上不對等競賽,世界上又有沒有類似的「國際慣例」呢?
首先我們應該先定義,什麼為之國家隊(national team)?在足球世界中,其實「國家」並非作為每場國際賽事中,兩支對賽隊伍的正確衡量單位,與奧運、亞運這類國際綜合運動會不同,FIFA提倡足球運動應該與政治分割,減少國家對足球運動上的直接影響,所以正確地說,國際賽間對碰的球隊應該稱為「某國足協代表隊」(representative team),「國家隊」只是非官方用途時方便表達的簡稱。
正是這個原因,我們經常會聽到有人會稱英格蘭、蘇格蘭的「足協/足總代表隊」為「國家隊」。然而現實政治上,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才是一個國家,英格蘭、蘇格蘭、北愛爾蘭和威爾斯是組成這個國家的邦聯,卻可各自派出自己的代表隊出席國際賽,正是基於這種FIFA認可的足協基礎所形成。事實上,1863年成立的英格蘭足球總會,是歷史上第一個官方足球組織,成立時間比FIFA的1904年更早。亦因它是第一個,所以它在英語中只會簡稱為「The FA」,不用加上任地域名號。FIFA亦因此而同意他們能夠以獨立身分參加國際賽,而不用凌駕他們之上成立一個「英國足協」,以表彰他們對足球的貢獻。
同一道理,1914年成立的香港足球總會,規模雖遠不及英格蘭足球總會,但作為一個FIFA獨立屬會於國際舞台上亮相,性質與英格蘭足球總會絕對相同。香港足總甚至是亞洲足協於1954年成立時的創立會員,因此我們稱香港、台灣等地的足球隊為「國家隊」,名正言順。
談回省港盃,這項盃賽由霍英東倡議主辦,創立於1979年,當時為中方所稱的「改革開放」之初,經歷文化大革命加上東西方長久以來的意識形態衝突,中國一直處於自我封閉的局面。而省港盃的創立,成為了文革後中國第一個境外的國際體育交流。舉辦的其中一個原因,是作為中方對外展示善意的途徑,成為以霍英東為首,推介香港商界人士進入中國投資的聯誼,政治意味甚濃。
現時實在沒有任何文獻解釋當初為什麼賽事會以「廣東省」,而非「中國隊」作為這項國際交流的代表隊伍,我們只可估計是基於中方認為堂堂大國怎能平起平坐地跟一個城市比賽,事關體統,而無視了實際上兩者在足球世界確實是獨立FIFA屬會的事實吧。然而這個安排卻無減賽事的競爭程度,因為當時廣東確實是中國足球界擁有最高水準的地方,中國隊也以廣東人為主力,而古廣明、謝育新、吳群立等也絕對是亞洲頂級的球員。碰上當時同樣處於頂峰狀態的香港足球,絕對是精彩大戰。要記得當年的香港是一支有能力與南韓、北韓和日本等國爭一日之長短的亞洲列強。兩者的對決成為了兩地球壇的佳話。加上省港盃並非國際A級賽事,香港隊用人的彈性亦較寬鬆,偶爾亦會召入在本地聯賽效力的外籍球員組成「港聯」,讓當時甚少接觸西方社會的中國球員得以跟歐洲球員交流,確實是港中兩地互釋善意的蜜月期,也是中國足球發展的重要一步。
後來隨著香港足球沒落,廣東籍球員也不再是中國足球的重心。中國的足球領域亦有突破發展,聯賽的商業規模亦早已遠超香港。縱使省港盃是香港人的集體回憶,競賽層面上卻早已淪為雞肋。以今屆為例,廣東隊正選陣容中,除了盧琳、李健華是較多出場機會的中超球員外,其餘多是預備組或低組別球員,就算吳枰楓和葉偉超都是曾入選中國隊的球員,但都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同時間,香港隊亦以新一代青年港腳為主,包括黃威、陳肇鈞、羅港威、梁諾恆、曾至孝等等,給予這班表現未盡成熟、卻絕對有能力接過未來大港腳重任的球員實戰機會。這樣的安排跟省港盃並非國際A級賽,輸贏均無傷大雅絕對有關。過去幾屆,港隊亦試過召入一些邊緣港腳,以及快將入籍的球員,作為球隊未來國際賽部署的重要環節。由於省港盃的比賽強度相對不俗,適合練兵,都是省港盃在新時代的意義。
這類型FIFA認可以外的「非國際賽」是否依然有存在價值,實在見仁見智,但不妨看看地球另一端一個近似「省港盃」的例子,或者可以得到一點啟示。這是一場在2014年12月28日於西班牙畢爾包進行的球賽,由加泰隆尼亞邀請其他外隊來訪的年度足球盛事。今年的對手是另一個一向有離心的西班牙自治區巴斯克,結果雙方打成1:1平手。而在過往幾屆,加泰隊曾經邀請過的國家隊包括尼日利亞、土耳其、阿根廷、哥倫比亞、巴西、巴拉圭等等。記住,加泰隆尼亞和巴斯克在現時的國際政治環境下,都不屬於獨立「國家」之列。加泰隆尼亞人一向希望從西班牙人手中獨立,不然去年都不會發生獨立公投事件。這種競賽內裡的涵意顯而易見,就是「我們-加泰隆尼亞,有能力跟任何國家交手」。加泰隊成為了當地人民本土情意的延伸,就正如巴塞隆拿與皇家馬德里之間的「西班牙國家打吡」特別令人著迷,就是因為加泰隆尼亞人視代表本土的巴塞為對抗建制的代表,而皇馬在歷史上正是親佛朗哥政權的親建制團隊,舊恨新仇以足球解決,咬牙切齒在所難免。因此,當加泰隆尼亞代表的對手變成其他國家時,這種無可比擬的振奮和凝聚力,令一場「非國際賽」成為當地盛事亦不難理解。
加上從競賽角度看,其實加泰隆尼亞隊確實絕對有能力跟大多數國家隊抗衡,陣中擁有包括碧基、佐迪艾巴、沙維等巴塞球星暨西班牙國腳,曾經入選的也有域陀華迪斯、法比加斯等等;巴斯克方面則有皇家蘇斯達的沙比亞比列圖、畢爾包的賓納特等等,名將亦有沙比阿朗素。可見這類非FIFA認可的國際賽,水準可以很高。
對於一班早已名成利就的球星來說,代表「國家隊」已無利可圖,更何況是代表這些「非國家隊」?唯一的解釋,就是本土情意結,一心為自身代表的民族在國際舞台增光的情懷。在足球方面,香港地位上總算比他們幸運,我們可以名正言順地登上國際競技場,與任何一個國家平等競技。今時今日要在香港當一個足球員很難,薪金已經不高,還要沒有保障,但他們依然堅持,完全是基於對夢想的追求。今次黃威事件,較幸運是足總對他的醫藥費提供有上限資助,但如果換了是其他青年梯隊,或較輕的傷勢,球員更有可能要自掏腰包,怎樣說,他們也是代表香港出賽吧?怎應該受到這樣的對待?看看去年亞運會香港U23對烏茲別克的比賽吧,對手現今實力和排名,早就超越了伊朗和沙特阿拉伯的世青盃八強隊伍,但香港隊依然堅守到最後,梁冠聰和梁諾恆兩兄弟死守防線,前者更因奮不顧身護空門撞爆咀,縫三針後依然打足全場。加上在後來積極參與雨傘革命的中場陳肇鈞破網迫和對手,令香港隊小組不敗晉身十六強,最後不過面對東道主冠軍南韓飲恨,卻盡現了香港人堅毅不屈的鬥志,單單是這種氣魄,已經足夠值得各位香港人入場支持我們的「國家隊」了吧。
無論如何,今屆省港盃的事情已成定局。應不應取消省港盃、它是否怪胎等議題,老實說,其實沒有什麼值得多費唇舌的地方,反正就當多一個練兵的磨鍊,也無不妥。更重要是記得2018年世界盃亞洲區外圍賽即將開始,無論成績如何,作為香港人,花兩小時、數十元入場吧,給香港隊一點鼓勵、一個機會,或者你們能夠在香港新一代青年球員身上,發掘到這個地方的希望,堅守我們的本土情意。
(相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