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革命史

孫文革命史


孫文,幼名帝象,譜名德明,字載之,號日新,「逸仙」是粵語非標準音譯拼音 Sun Yat-Sen。中山,其實是流亡日本時的化名「中山樵」Nakayama Kikori 而來,他本人從來不以「孫中山」自稱,所有公私檔案均以「孫文」署名。

孫文在香港西醫書院畢業,通曉粵語、官話、英文、日語,興中會總會也是在香港成立。香港既是革命指揮和策劃中心,又是經費籌集、轉匯、軍火購製、轉運、海內外聯絡、招募中心,也是每次起義失敗後革命黨人的避難所;有6次武裝起義,更是以香港為基地秘密發動。孫文加入的革命團體興中會,是在檀香山,組成的中國同盟會是在東京,更曾入美籍。這些,都是中共最怕的「外國勢力」,當時他的政治對手揶揄為「孫大炮」,也被清政府視為「江洋草莽大盜」。

孫文曾策劃反清起義,提倡武裝革命,亦倡用武力推翻北洋政府。從1895年至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的16年間,發動過10次武裝起義,更曾自稱為洪秀全第二,1895年乙未廣州起義,事機洩露、接濟未至失敗,孫文遭通緝;1896年被滿清駐英使館誘捕軟禁,經奔走媒體後以清廷無權在英國領土上拘捕而脫險;1911年武昌起義,引發各省獨立,但孫文說:「武昌之功,乃成於意外」,其當時在餐廳打工度日,對革命事並不知情。

若孫文當年用的是「和理非非、不反抗、自認策劃、自首」,今天的中國人,也許頭上還留着一條辮紮着腳。

極權之下,行殉道主義的民運,
着眼和諧多於公正平等的議會,
輕則丟人現眼,重則喪家敗港。



(原文刊於第二十五期《熱血時報》,於2014年12月21日免費派發。 請支持文化抗共,訂閱《熱血時報》:http://www.passiontimes.hk/?view=reg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