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基督徒要「中肯」

香港基督徒要「中肯」



我早前參與了一場座談會,內容大概是香港經歷「79 天佔領運動」及「立法會否決政改方案」後,社會出現深刻轉變。基督徒群體積極參與社關行動,必會面對各種路線之爭,需尋求基督耶穌道成肉身的信仰對我們的指引,以下跟大家分享一些當日的要點。

本土優先VS 普世價值的Agenda Setting 問題

平日為了方便討論,我們會很粗略地將事情分類:左右之爭、本土vs 普世、雞蛋vs 高牆、官vs 民等等。在一群熟悉的人之中,將概念簡化的確有助加快討論,但當日場合中有我熟悉的朋友,也有些初相識,所以我想先花點時間和大家定義一下幾個關鍵字。這些是我的定義,很可能和大家的印象不乎,歡迎討論。

首先是本土。「本土」當然一直有人用,有人講,但流行起來,是這兩三年的事。「本土優先」來自雙非嬰猖獗之時,當時有部份評論認為港中問題是資源分配先後問題。後來,陳雲道出「香港人做主,大陸人無權」;黃洋達則說「香港地,香港人做主持」,兩者皆指出並非先後問題,而是主權問題。無論如何,所謂本土派的基調,是保障香港人的生存空間,排斥破壞香港的中國人。這是本土主張的基本。

然後是普世價值。維基定義的普世價值有「人權、自由、平等、民主、憲政、博愛」幾點,但香港社運的普世價值,則可以用八隻字表達:「大愛包容、和理非非」。大愛包容是指對新移民,大陸旅客的無限支援,和理非非則是抗爭手段。

爭議何在?

本土派主張收緊資源,「左翼」則支持開放資源,此乃理念之爭;手段上,本土派不嫌勇武,叫罵,還手乃常事;反之,左翼則堅持非暴力,常譴責抗爭者以暴力破壞抗爭的純潔,此乃另一爭議。

我們講「社關」有兩個面向,一是「解決生活問題」,二是「解決制度問題」。左翼一般傾向解決生活問題,而本土派則希望先解決制度問題。而教會對解決生活問題投放大量資源,慈惠、教育、醫療、關顧,幾乎所有層面都有基督教的影子。反觀「制度問題」教會則顯得相當落後,正面批判教會的聲音仍遠遠不夠。

合作空間

若「生活」和「制度」兩個向度一起解決,互不排斥,一定是最理想的抗爭形態。但若叫不同的社運團體合作,則有相當難度。一來是概念不同難以合作,但更大更深的問題是信任。很多本土組織的參與者就是曾經「跟過左膠行動」而覺得無用、被出賣而另覓蹊徑的。在這一點上,教會可以向社會示範合一,互不排斥,一邊改善社會的生活問題,一邊向扭曲制度說不。

基督徒可以做甚麼?
基督徒不用,也不應立刻把自己分門分派,我們要做「中肯」的基督徒,而不是沒有立場的偽中立。我們可以先檢視自己的心靈,你看中國人是誰?是你的家人?兄弟?鄰舍?還是仇敵?每種關係,我們也可以找到愛他們的方法。愛家人,就不應縱容他們,由他們沉淪;愛鄰舍,就得好好定下界線,不容雙方逾越;愛仇敵,就把最寶貴的福音傳給他,告訴他們天國近了,要悔改,離罪,跟隨主。我們的大忌不是沒有愛,而是濫情,每逢見到可憐的樣子,就不由自主地溺愛,這對他們無助,更對香港有害。

要看見別人的面容

當我一直講對抗中國人的時候,很多人以為我日常一定相當仇視他們,其實不然。我的工作牽涉接待中國人,當面對他們,要和他們交流的時候,我還是保持專業,以禮相待。我會聽他們的故事,也會和他們談到香港和中國。在他們面前行使「絕對的言論自由」,顯示香港人的視野,並不違反我的本土立場。珍惜這些直接傳教的機會,同時又不斷向政權展示我們對他們的不滿,是我們在窄縫中的生存之道。

(原文刊於第三十五期《熱血時報》,於2015年10月31日免費派發。請支持文化抗共,訂閱《熱血時報》:http://www.passiontimes.hk/?view=regform) 

(圖片來源:"Temple at Tao Fong Shan Christian Centre (2009)"@Ydjames | CC BY-SA 3.0)

延伸:
《耶教異聞錄》第121集——教會本土化

甦靈教會主日崇拜09/08/2015 點解香港需要本土基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