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多的理想也可折現

再多的理想也可折現



其實筆者開始不明白《咬蔗幫》專欄,去到雨傘革命的今天還存在甚麼意義,因為香港的權貴和政客,每天正為700 萬人上演比電影情節更離奇的「活劇」。真實的新聞比虛構的故事更「啜核」,為何要付鈔去搵自己笨?但歸究到底,電影是刺激官能與思考的文本,尚給你一絲喘息的空間。

社會的劣質化,令制度與宣言的意義—被淘空。香港如是,台灣亦如是。暑假去過台北,見《行動代號︰孫中山》成文青熱話。此片乃《藍色大門》導演易智言的事隔多年再執導的新片,故事說起來都荒唐︰兩個主角小天與阿左皆為窮小子,為班費為旅費分別組隊爭奪校內雜物房的孫中山銅像變賣「籌旗」。

孫中山的精神意義不好說。我們說它代表「三民主義」(即民族、民權、民生),亦是推翻建制的革命符號,國民黨基本理論,以及民國憲法第一章內容;然而,對好上台灣原住民或支持台獨的新生代來說,孫中山代表象徵國民黨的威權管治,背後的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特務年代,甚至是國民黨本身的腐敗,恨不得除之而後快。

是民主也好,是威權也好,孫中山的銅像,終有一天被棄置在雜物房。代表的是甚麼?即它的任何意義已不合乎時宜了,只可能被存放於廢棄的空間。它——或更強烈的,是「孫中山」精神,已成歷史一部分,剩下是它的表面價值︰按量計算的銅價。它——不再被賦予任何夢想與希望的意義,唯一能幫助下一代的,是被賣掉後能填補主角的「欠債」。

在預告片中,也是電影的高潮情節,是孫中山銅像被置在繁華的西門町購物區。一個被時代拋棄的符號被重新安放在現代資本主義的象徵,是何等的諷刺。它蘊含的民生主義——主張平均地權與節制資本,與今天的消費文化和物質文化產生強烈對比,永遠燈火通明的商業區,徹底打敗蒼白無力的政治理想。

簡而言之,它是一部控訴青年貧窮現象,諷刺資本主義蓋過政治理念的小品,但更令人失笑的,是不論主角,還是參與行動的青年,都戴上面具以免被認出。又換個想法,這幫窮小子在鏡頭前的面相模糊不清;又或者,一班失去理想,但求一夕安寢的朋友,對整個社會來說是千人一面,沒有資格也沒有必要去談甚麼個性特徵。

今天的香港,又何嘗不是如此呢?甚麼「三權分立」,「一國兩制」,「港人治港」被人不斷淘空,屬於大家的都市空間被分拆變賣,前人建立的法律與體制,如今被利用作對付人民。在媒體上被滅聲被扭曲的一代人,紛紛被視作「V煞仔」上街搞事。我們的社會,一一被當權者變賣折現,換成一箱箱的現金。分別是,《行動代號︰孫中山》是銀幕上的幻想,香港卻是活生生的真實;台灣的威權政府還在學校留下一尊偉人銅像,我們卻只有偷不得的金紫荊。

(原文刊於第二十四期《熱血時報》,於2014年11月16日免費派發。 請支持文化抗共,訂閱《熱血時報》:http://www.passiontimes.hk/?view=regform) 

《咬蔗幫》節目重溫:http://www.passiontimes.hk/?view=prog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