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學界人治精神與墮落

香港學界人治精神與墮落


科大創校校長兒子、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副教授吳德愷,近月獲批升為教授,但此決定引起大爭議,因為其學系和學院,以及大學中央的晉級評核委員會均以他著作太少投反對票,系主任、院長和首席副校長卻力撐,校長終批准他升職。不少讀者有感學界黑暗,有的更戲謔﹕科大終於跟大陸接軌了。

以為香港學界是片淨土,是很傻很天真的想法。根據筆者以前在香港學界工作時所見所聞,私相授受、指鹿為馬和「搬龍門」等情況屢見不鮮。假設商場如戰場,學界便是叢林社會﹕商界本著營利問題,能者尚可以求存,相比學界較難以金錢去量化學者的成就(人文及社會科目尤甚),要顛倒是非黑白很容易。

道理上,學系聘請的「皇親國戚」條件再差,對大學都不會做成太大影響,因為就算教授必須出版自己作品,研究過程卻可以聘請一個至多個研究助理,去負擔層次最低、亦往往最費時的工夫,自身的重負自然減輕,故以自己名義出版像樣的研究著作不是難事。令筆者吃驚的,是香港教授不少取得教席後,還是要通過國際學界不承認的渠道出版研究。最常見例子,就是人文/社會科學院教授/講師不以著名或至少正統的學術出版社去出版學術專書,而選擇所謂的 academic vanity presses,如 Peter Lang、Edwin Mellen、VDM 和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正統出版社設有頗嚴格的審批程序,但不會要求作者付出版費用(書中付有大量圖片,要作者自己買取圖片版權則例外),相反這些 vanity presses,只要求作者付錢(通常是一萬至幾萬港元),不理著作本身質素都願意出版。其實美國學術網站 Chronicle.com 討論區,過去十多年來都經常提到以上無良出版商,每次都劣評如潮,將付錢出學術書藉比擬為 the academic equivalence of paying for sex,即從正常途徑找不到性伴侶,迫不得已用錢買取性關係,因為高質素學府不會承認這些出版社,故不出版好過出版了。香港學府對這些 vanity presses 不是沒有所聞,然而某些學系還是會體現其「人治精神」,使得一些受「眷顧」的人士付錢出書後,還要自吹自擂。

記得五六年前,中文大學英文系有位自澳洲畢業的講師,在其網上履歷列出一本以著名出版社 Rowman & Littlefield 出版的專書,實質卻是被形容為 vanity press 的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出版。因為兩者檔次相差太遠,故即使兩間出版社有關連,要是此事於美國發生,該講師都會被認定是不老實甚至詐騙,然而香港學系得過且過,當事人亦大模斯樣了。 

至於網友「香港大學跟大陸接軌」之說,有沒有根據?據筆者所見,私相授受和 「搬龍門」從來都不是大陸或中國人獨有的。然而亦遇過美國學者煞有介事苦勸同行不要申請香港職位,原因可圈可點﹕香港是中國人地方,凡事太講「關係」,就連長期在港工作的西方人也變得如此。筆者很疑惑﹕究竟是外國人染上中國人不良處事方法,抑還是擁有這些特徵的外國人會選擇來中國人社會生活呢﹖


(圖片來源:DrasonTing via Flic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