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誰能解讀──向梁慕嫻女士討教

香港誰能解讀──向梁慕嫻女士討教



近日《852郵報》,發表了一篇名為「香港政情一束」的文章,撰文者為前中國共產黨地下黨員梁慕嫻女士。洋洋幾千字的內容,表達了梁女士對香港政情的一些看法,分別以五個重點說明。

只是,細嚼其中,愈看愈不是味兒,甚至當中頗多謬誤,令筆者感覺百思不得其解,故而撰文回應,期望拋磚引玉,圖盼獲得梁女士不吝賜教。

一)

梁女士對今年的「六四」維園燭光集會,讚譽有加,字字流露出情感澎湃,恍恍惚惚之間惹來陣陣欷歔。但是,梁女士對晚會的由衷之情,仍然只能停留在慷慨激昂的頂端,卻對一個歷經廿五年,依舊未有為中國民主運動帶來絲毫進寸的集會帶來反思,實屬遺憾。

畢竟,年復年幾萬到幾十萬市民參與的集會,若然僅可帶來畫面上的震撼,而沒有對中共造成實質影響,則這種集會本身的意義何在,便足以令所有參與過的人進行深切的反思。

假如,主辦者僅把晚會當成是一種象徵式的抗爭,卻對客觀造成民意消耗的事實妄顧,那根本是本末倒置。原因在於,支聯會對香港人的承諾,根據其工作五大綱領,可歸納為結束中共的一黨專政,開放政治體系予人民參與,而事實上這也是過往眾多參加晚會人士,所抱持對支聯會的期望。故此,把作為手段的「六四」維園燭光集會,忽然變成每年必須舉辦之目的,甚至對其歌功頌德,那無論如何也說不過去。

二)

梁女士一方面抬舉支聯會辦的「六四」維園燭光集會,另方面又對黃毓民及黃洋達主持的「香港人的六四集會」大力鞭撻,這種雙重標準的評價,實在另人感覺奇怪。

首先,兩個集會的訴求,並非在理念上出現兩極的不同。兩者之分別,只是在反對中共一黨專政,與及是否「大中華本位」上,有著顯著之不同。梁女士可以評價支聯一方取態保守,甚至也可用「務實」作形容,而對於雙黃一面,可以視之為激進,亦可以「衝動」作批評,但就萬萬不能把雙黃所辦的集會,塑造成別有用心的舉動。

再者,梁女士對「我是香港人,不是中國人」這信念嗤之以鼻,還選取「香港人的國籍是中國,是客觀存在,是歷史事實,是香港人的命數無從改變」這種老套調子,欲加罪於雙黃,確是有失其前輩風範。

簡單一例,台灣與大陸分開不過幾十年,台灣方面已發展出台灣人的概念,並且更因此提升到台灣本土,與及台灣獨立的議題。復觀香港,無論從地理、文化、民生以至政治等等範疇,已與大陸完全分割超過一個世紀。那麼,在情在理,香港衍生出香港人的概念,提出本土命題,甚至倡議香港獨立都無須大驚小怪,更不應該惡言相向。

若然,梁女士如她自己所言,乃是民主的不二支持者,則好應該明白,一個民主社會對於異見,應該是採取開明的態度對應,而不是借托虛無的權威,例如「香港從來都屬於中國」此等壓迫性論據,去否定社會裡不合己見的聲音。至於在欠缺證據下懷疑「黃毓民在玩火,他不是民主派,也不是真反共」等誣衊,與及所有對激進派突兀的批判和否定,指控他們旨在搗亂的言論,究竟出於她那些共產黨染習未除下所犯的疏忽,還是故意無的放矢,借勢幫忙泛民打擊本土派,讀者自有公論。

三)

關於梁女士對「人民力量」的評語,感覺只有一個,就是她太不了解這個組織對政治認識的幼稚與兒戲。她用上介乎「正與邪之間」來形容「人民力量」,實在是過於抬舉。

四)

梁女士把「公民提名」、「國際標準」等,看成是對普選的理想,又以實用主義者的角度,以表達出「如何計算出一個成功讓中央能接受的方案,為中央度身定做一個方案是極為功利性」乃是務實的態度。這種毫無必要的二分法,刻意將民眾所願扭曲為妄想,並將中共對普選的無理要求假裝為實際,倒是任何以爭取民主為目標的人都難以宣之於口而不覺羞愧。

目下香港人對普選的要求,並非天馬行空、不著邊際的空想。反之,現在社會對普選的訴求,實乃國際間對民主證制的基本共識,且在很多地方亦行之有效。然而,梁女士卻將之看作為無法達到的理想,實在是匪夷所思,並跟她擁抱民主、主將凡事用民主原則解決的講法,無疑是南轅北轍。

五)

最後,對於梁女士高度讚揚「佔領中環」活動,叮嚀各人要「從現在起,各方領袖要以和平佔中運動為中心,且實行一切行動聽指揮」的指導,確實感到奇怪與無奈。

「佔領中環」一拖再拖,運動一直停留在口述,實際行動儼如了無期限,已令到很多香港人心生倦意。況且,近日的中共領導的「反佔中」行動,以蒙混的方式把「佔領中環」打得毫無還擊之力,更加使群眾對「佔領中環」失去信心。

此時此刻,梁女士的言論,彷似是對一個如日方中的運動打氣,然不過是自我感覺良好的表現而已,相對於向政府施壓方面,卻未見得有多少貢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觀乎梁慕嫻女士整篇文章,處處情感洋溢,可所用理據若非純屬猜測,便是偏頗不公,以一位資深前共產黨地下黨員,對中共擁有一般人沒有的知識而言,若當中別無陰謀,則只能看作屬梁女士人有失手、馬有失蹄之作矣。

固然,梁女士若得見此文,又存提攜後輩之心,則還是希望能夠得到指教,以解晚輩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