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化」一字最為人熟識便是馬克思所提出的異化論,基於他對資本主義工業生產過程的觀察,工人受聘於資本家,不可避免地失去對自己工作的控制,從而失去對生活及自我的控制。因此工人從來都不是自主、自我實現的人類存在。
從而引申出人不是人,不能自主追求理想的生活,只為一件生存的物體,缺乏最重要的自我實現的精神。這種情況在香港愈發嚴重,用八、九十年代的香港和現今的香港比較,更見其影響。造成這種異化的現象歸根究底是社會制度上的問題,令到香港人為了一種錯誤的價值觀而奮鬥,而奮鬥的過程中無可避免地令自己異化,與社會和其他人之間產生了一種隔閡。
現今的香港出現了一個可悲的景況,由小學生開始便被外界灌輸「搵錢」的訊息,升中學要讀商科,升大學要讀BBA,到踏出社會要做商業工作,完全是一條商業化的路,政府還要說什麼教育不能商業化,偏偏這正是政府弄出來的死局,地產霸權,政府房屋政策的失敗,香港人不能置業,導致所有人走向一條只講求利益的不歸路。
從另一個角度而言,根據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其實大部分香港人都處於物理層,每天奴隸般地工作,為的只是裹腹之慾或置業安居,這些都是基本生存需要的事物,然而卻缺乏了一種靈性的修養和對世態的關注,例如對於文化的傳承,對政治的關注,對歷史的反思和自我實現等。
人變成了為置業而生存,自我扭曲價值觀。置業變成了人的夢想,這種想法已經證明這個政府根本沒有資格去管治社會。當一個社會只追求名利權,放棄了藝術、文化、創作,那麼剩下給我們下一代人還有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