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生死諜變》看《戰狼2》

從《生死諜變》看《戰狼2》



一個朴贊郁,一個奉俊昊再加一個金基德,已稱霸歐美影評圈子;一部《屍殺列車》加一部《軍艦島》,令亞洲觀眾臣服於韓國映畫世界。再來一部《逆權司機》,有可能登上奧斯卡殿堂,真正確立當代韓國電影領先亞洲的地位嗎?

20年前韓國傾盡全力,還是製作到類荷里活水平的動作片《生死諜變》;《我的野蠻女友》後,韓片曾是爛片的代名詞。當時的觀眾,可想到韓國電影到今日會如此強大嗎?

其實韓戰以後,南北兩韓一直致力發展電影工業,北韓有極權統治者傾盡全力製作意識形態樣板戲,在鐵幕世界有板有眼;南韓呢?當時能走出國家的作品寥寥可數,恕筆者無知,僅記得近年曾被翻拍的1971年作品《下女》。

90年代,韓國民主化後借工業和出口貿易享受當時前所未有的繁盛,但1997年金融風暴,一下子把南韓這個「亞洲四小龍」幻象打破,國家陷入危機,要向IMF大舉借貸支撐。而這時,韓國政府開始發現需培養國家軟實力,於是開始傾盡全國力量發展娛樂事業。於是,金大中上台後,就定出「文化立國」的口號。但查實,早在1994年《侏羅紀公園》上畫,當時的韓國總統金泳三已下令推動文化產業,同年五月,在文化觀光部成立文化產業局,專責有關事宜。

而1999年在當地開畫的《生死諜變》,就是最初期以荷里活模式(即集紅星、大導演、大手舉投資及大規模宣傳的模式)成功打開韓式大片格局的產物,在當地更打破《鐵達尼號》入場觀看人數,更是早期成功打外香港以至大中華市場的韓國電影。

韓國是怎樣發展自己的電影工業呢?最基本的,是韓國民主化後開放言立論,讓製作更自由。之後,有說當韓國加入世貿組織後,需按協定開放市場予外國電影,韓國電影人發起抗爭,要求政府保護本土電影工業,政府就決定每年韓國戲院必須播放本土電影148日,簡單來講,即保存了本土電影市場的生存空間。1999年,金大中政府據《電影振興法》成立「電影振興委員會」,扶植電影業發展。

另一值得留意的地方是,自1995年起韓國政府大力支持當地電視台,上至基建下至產品出口提供完善支援;2000年修改廣播電視法,容許企業持有有線系統及衛星電視股權33%,有線頻道股權持股量更可達100%,變相鼓勵外界投資,促成今日MBC、KBS及SBS三台互相競爭的局面。電視發展蓬勃,自然製造更多創作電影的幕前和幕後人材。

但世上沒有一帆風順的,《我的野蠻女友》讓韓片走上更高層次後,當地濫拍成風,爛片連年,韓流電影急退。2008至2009年,製片商投入資源培訓班底,最終引發現代韓流電影再復興,由《戇爸的禮物》到《軍艦島》,韓國電影已走回上升軌道。

這故事很可能在今日的《中國》再發生。

近20年來,中國政府努力發展自己的電影工業,但卻總「賣不出」,對內國民怒罵片愈拍愈爛,對方近乎完全沒有市場。企業參與愈來愈多,投資額數以億計,製作規模媲美荷里活,只是找不對製作的方向而已。《戰狼2》成功複製80年代美國荷里活動作片公式與格局,只是置入極度誇張大中國主義,以規模論質素是有板有眼,大收五十多億人民幣票房,連海外觀影人,也不得不拋開有色眼鏡,入場看看發生事甚事兒。

以今天共產黨那種近乎「無限資金」的土豪態度,只要製作人掌握商業賣座公式,就能迅速複製多部作品,借此包裝扭曲的意識紅色電影,而且製作質素可以愈來愈好。都不說甚麼,近年中國片商積極參與中美合拍,已從美國身上吸收大量技術,輔助國產電影發展;另一方面,中國本身亦積極限制外來電影進入市場,本身就創造空前龐大的市場。在中國電影不斷成長的情況下,走進香港主流極有可能是這三至五年內(甚至更短)發生的事情。或許你會爭論中國在意識形態的控制下難發展像韓國一樣出色的獨立電影工業,又或像《逆權司機》一樣利用娛樂方式批判和反思社會的潮流,但低俗文化當道的中國主流社會,要製作出像樣的商業片,其實仍有可能。

不要輕視共產黨,今日你還不屑《戰狼2》,但他朝有部像《戰狼2》的紅色動作片賣個滿堂紅,香港還有能力抗衡強國式洗腦電影嗎?

(編按:本文刊載於熱血時報印刷版第50期。熱血時報印刷版訂閱連結:http://www.passiontimes.hk/4.0/regform.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