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底,北美IMAX公司宣布,在該地區的IMAX放映廳將逐步淘汰3D電影,原因是觀眾已作出明確選擇,同一齣電影,2D場次的入場人數一直比3D版多。一單關於戲院的新聞,在香港不算太起眼,但卻非常具指標性。同一時間,全球電視生產商自本年起停止供應具備3D功能的電視機,3D電影產業將步向慢性死亡。
最近還聽過一個笑話,朋友說想「整死」一部開畫電影的話,方法很簡單,就是只排3D版上映便行了。
3D電影急速冒起,都不過是幾年前的事。2009年,《阿凡達》空前成功,電影業界還高唱技術如何打救正在萎縮的電影市道,連帶blu-ray影碟、播放器和電視等配套產品也順勢上市。但結果相信大家也很清楚,除了一大堆以後製方式「生產」的3D電影令票價上升,我們實際不太感受到3D視覺效果帶來的真正好處,有關技術形同雞肋。
3D真的為觀眾(特別是帶眼鏡的)帶來麻煩,卻沒有說故事的作用嗎?不,占士金馬倫和馬田史高西斯證明了3D的層次在說故事上的重要性,Michael Bay顯示3D技術在動作片上大有可為,但之後呢?嗯,又好像沒有。
3D視覺效果被視為戲院體驗的重要部分,加上震動椅、噴水和香味等體感效果,將電影娛樂提升到4D層次。未必人人受落,但的而且確,只有在戲院,才能夠體會這種跨官能娛樂的趣味。在家中,你可想到葉問一記重拳會打到你的梳化飛起,天花噴水呢?
影音數碼年代,加上LCD電視的流行,不斷拉近家庭影院與電影院的距離。以前我們還會說70mm的IMAX電影菲林畫質無可比擬;今日呢?數碼iMAX電影也去到4K而已,畫質和你家中的新電視平分秋色。只要有一部大呎吋電視,配上稍為優質的多聲道系統,其實在家中看《Mad Max》和在戲院看的分別,真的只差在地點而已。所以,用娛樂體驗去量度的話,失去3D的戲院,同斷一隻手臂分別不大。
當然,到最後有影迷會堅持,在戲院集中地看兩小時才是戲院真正獨一無二的體驗,但還有多少人會計較呢?這就要反問大家了。
(編按:本文刊載於熱血時報印刷版第49期。熱血時報印刷版訂閱連結:http://www.passiontimes.hk/4.0/regform.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