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美國總統特朗普為平衡中美貿易之間的巨大逆差,開始向中國徵收懲罰性關稅,包括針對中國的技術產品徵收25% 的關稅。中國喉舌報《環球時報》等官方媒體常說中國也許因此得益,「中國或成最大贏家」、「中國恐成最大贏家」之說一時充斥網上;另一潮流語則是「厲害了,我的國」(註1),皆是中國在內憂外患之下的沖喜之言。
既然中國把喪事作喜事辦,好事之徒亦以之為笑柄,稱呼中國為「贏國」,為「強國」之後的另一戲稱。
「厲害了,我的國」
「中國或成最大贏家」之語,民間當然當是反話來嘲笑。此語在2016年Donald Trump當選美國總統後開始流行,無論是英國脫歐、美國放棄TPP(Trans-Pacific Partnershi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詳見註2),或Donald Trump推出的對華制裁政策等,網上媒體都指「中國或成最大贏家」。近期中美貿易鬥爭激烈,坊間更將「中國恐成最大贏家」變成萬能key,不論何種突發消息,一旦關乎中國,都以此為評語。
或字有猜測之意,古來有之。香港不少媒體都採用「中國恐成最大贏家」,恐字有恐懼的意思及猜測之含意。此句既一語相關,亦可能受英文句法I am afraid... 的干預。其實英文說的I am afraid... 是因為不太肯定、自謙或恐防語言衝撞而採用的忠告之語。
查實中文裡的恐怕,也有著可能與大概之意味。《西遊記.第三一回》:「師父是個愛乾淨的,恐怕嫌我。」《文明小史.第二一回》:「將來外國人要起罪魁來,恐怕一個也跑不掉。」《康熙字典》說恐字用作虛詞時,就是「疑也,慮也,億度也」,即大概、或者之意,並顯示疑慮不定的語氣,如恐怕、恐未必如此。唐人崔顥《長干曲》中「停船暫借問,或恐是同鄉」是猜測之意。
恐字常與防字連用,變成恐防、恐防有失,均是防備之意。唐人王建《宮詞》之二一:「騎馬行人長遠過,恐防天子在樓頭。」《三國志平話》卷上:「玄德曰:『恐防有失,爾可將取五百軍去。』」晚清小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回:「勒令沿城腳的居民將曬臺拆去,只說恐防宵小。」
千變萬化廣東話
廣東人頗多沉迷賭博,常有輸贏之諺語,如「執輸行頭,慘過敗家」;賭錢一直輸,最後贏返一鋪就是「贏個尾彩」。然則,源自北方話的「中國或成最大贏家」、「中國恐成最大贏家」,若以地道廣東話表達,又會怎樣?
粵語以怕代替恐,並有怕且這個講法。怕且與或者的意思並不相同 - 後者是猜測,但前者(或恐怕)帶有驚懼壞事將會發生的意思。故此香港人多數講「中國恐成最大贏家」,是真心害怕這句反話而心懷恐懼,怕中國最終成為最大輸家。
言歸正傳,此話香港人如何以粵語講出?筆者列出幾個講法,給大家玩味一下:
一. 怕且最後都係中國贏嗮㗎嘞
二. 呢次都怕且係中國最後殺晒啲對家喇
三. 呢次呀,中國陰啲陰啲咁贏,悶聲大發財,最後先輪到佢威盡呀
四. 爭咩爭?中國打緊讓賽,輸住先,最後先贏呀
註:
1. 電影《厲害了,我的國》(英語:Amazing China),由中國中央電視台、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出品,於2018年3月2日在中國公映。此電影是剪輯之作,母片來自中央電視台的六集紀錄片《輝煌中國》,記錄2012年中共十八大以來,在總書記習近平領導下的輝煌成就。
(編按:本文刊載於熱血時報印刷版第60期。熱血時報印刷版訂閱連結:http://www.passiontimes.hk/4.0/regform.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