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底之蛙睇indie

井底之蛙睇indie



有位「資深」時事評論員看完何韻詩演唱會感動流涕,立即寫鴻文讚到天上有地下無,又說甚麼connect又disconnect,又說是甚麼「本土音樂革命」……唔講,讀者以為香港沒有本土音樂。

阿評論員,小弟睇show資歷相對算淺,最多去過日本live house追當地大band,連Glastonbury都未去過認真無知。對睇show呢,就淨係識用「勁唔勁」,同埋「好唔好聽」去形容。玩得勁嘅,咪跳得high啲囉……忘記了,香港大部分主流演唱會是「坐低」聽的。新伊館的演出亦如是。

當然,睇show評審眼光不同,正如2002年睇Kelly《飛天舞會》演唱會,同行麻甩朋友睇人個胸唔睇set design,所以聽歌聽到神經線connect又disconnect,又有何出奇呢?

至於本土性呢……何詩姑一腳踢搞演唱當然值得敬佩,但是否如你老人家所言咁革命性,就有相當大保留。容小弟一問,唔知你有冇聽過維港唱片呢?又有冇聽過街聲呢?再顯淺一點,有冇聽過My Little Airport呢?

可能你中產出身,非紅館SHOW,非外國樂團演出就例必唔去,但本土樂人苦苦經營,就絕不能抹殺。

香港本土indie music scene,音樂會近乎每星期都有,上至大型live house performance下至busking,總有一show喺左近。本土indie 演出周街都係,絕非罕有。重點在於,你睇唔睇,同你睇唔睇到而已。

講香港本土音樂,70年代已經出現;而近代本土獨立音樂,如果以廠牌作為定義界線的話,一路數到原點,就不得不提維港唱片及AMK。

沒有AMK,沒有關勁松,就沒有90年代香港獨立音樂潮流,亦沒有日後維港唱片、22 Cats、Relaxpose及My Little Airport……等等等等。這班人不如HOCC有頭有面,沒有主流媒體支持,真正默默耕云。有MV冇電視台播,有Hit歌但極少DJ點播,有訪問但不在主題版面,他們日做夜做幾近白做,好在有心樂迷記得他們,indie人們才捱出頭來,在沒有主流的今天撐起半邊天。

My Little Airport呢?就更加要講。十多年來,他們的歌從未上過電視台,從未接受主流電視台甚至電台訪問,從不買任何電台及電視台AIRTIME,從不參加馬騮戲音樂節目,派往電台的歌曲少之又少,可播放的亦不多。沒有人力物力,由唱片封套設計到錄音等等全面一腳踢,演唱會前後期工作亦百分百自家完成,如此零廠牌、零商業、零人手的艱苦經營,到今天竟然紅透半邊天!論知名度,認識MLA的後生仔,分分鐘比當上日日在電視賣廣告的乜乜Girls還要多。至於MLA的歌曲主題有幾本土,都不用多說吧。

繼續數indie音樂的話,煩請讀者自查翻閱小弟的其中一篇舊文。

本土音樂一直都有人搞,何韻詩不過是後來者。但像她由大廠牌走進個人發展的,在香港又確實少之又少。HOCC很神,證明她撐得起音樂,不用看大商家臉色做人。

但評論員如將她的成功演出說成革命的時候,第一請先記住她本身的強勁fanbase、高知名度及媒體支持(至少有《100毛》);第二,香港有好多有心本土音樂人,只是你看不見而已。

與其做隻井底蛙,不如少說話,多見世面,完。

(圖片來源:十八種香港HOCC 2015宣傳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