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疫情稍稍和緩,政府的限聚規管略為放鬆,部份行業如餐飲、零售等開始恢復基本運作。但整體市道仍然淡靜,加上國際社會尚未走出疫症陰霾,香港的經濟市場始終處於蕭條邊緣,減薪、停職、裁員,以至結業的浪潮似乎並未停歇。在這個關鍵的時間點,我們除了要想辦法度過眼前難關,更需要思考的是:當疫症過去之後,香港本土平民的生計該當何去何從?
新渡輪事件:瘟疫下的經濟警號
2020年5月初,珠江船務公佈向新世界發展旗下的新創建收購新渡輪過半的百份之六十股權;完成收購後,新渡輪將成為珠江船務的直接非全資附屬公司;珠江船務所屬的廣東省航運集團,乃廣東省人民政府下轄的企業之一 - 換言之,是次收購等同將香港本地公司售予中共財閥,令本地航運交通市場進一步被中共把持,加快赤色資本入侵香港的步伐。
新渡輪所營運的渡輪服務一直被視為「豬頭骨」,皆因港內線收費不高、利潤微薄,客源亦相當有限,令其經營空間乏善可陳。早在2000年,香港最主要的渡輪服務經營者油蔴地小輪,便已因為經營困難而將專營權售予新渡輪,放棄港內線渡輪市場。油蔴地小輪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便已出現營運困難⸺根據臨時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的文件顯示,油蔴地小輪自1994年起一直嚴重虧損;整個專利航線網絡中只有兩條航線有利潤,其餘十三條都在虧蝕。縱然如此,政府僅是把中環填海區四個碼頭上蓋物業發展權批給該公司,期望可透過物業發展所得的利潤以改善虧損;但此一解決方案毫無可持續性,為渡輪行業的沒落埋下隱患。
直到近日瘟疫來襲,市民通勤通學、郊遊活動大減,令本已脆弱不堪的港內線渡輪行業再受打擊;政府的防疫補助一繼其短視風格,僅僅為持牌渡輪營辦商提供燃料補貼、常規維修保養及保險補貼,未有為問題根源提出解決方法,令新渡輪被迫行上絕路,賣盤止血收場。「新渡輪事件」可以說是瘟疫下的經濟警號:香港經濟市場面臨蕭條,林鄭政府有意無意配合「攬炒」,本地企業坐以待斃,赤色資本乘虛而入。
瘟疫過後,就是蕭條
在主權移交前後的新自由主義浪潮下,香港不少公共資產都透過「D-L-P」模式被政府售出 - 政府先以「大市場小政府」為名放鬆對公共資產的管制(deregulation),並將其運作自由化(liberalization),繼而進行私有化(privatization),脫離政府管理。
現時領展、港鐵等「龍頭企業」就是透過這種模式奪得寡頭地位,壟斷相關行業的市場,成為政府也無法與之匹敵的「怪獸」。更甚者,當中部份私有化公司以各種途徑圖利中共麾下的企業,令香港人的日常生活逐漸依賴紅色財閥。其實不僅公共事業,各行各業在疫情期間皆面臨蕭條,中共的紅色財閥屢屢向本土企業招手,意圖趁低吸納,大肆收購企業、入侵香港市場。倘若情況持續,香港的經濟市場在疫情過後實在難以復甦,原因在於中共紅色資本成功把持部份產業(如新渡輪的渡輪服務),港人失去本土經濟的主導權,也只能無可奈何。
瘟疫過後就是蕭條。從港府兩輪「防疫抗疫基金」可見,政府僅僅為各行各業提供極其微薄、既不治標亦不治本的津貼,根本無意為瘟疫過後的經濟市場,乃至本土平民經濟的發展作打算。配合國際政治風暴持續的局面,香港經濟可謂進亦憂、退亦憂,因此只有透過扶植本土平民經濟,由香港人自立自強,我們才能對抗瘟疫帶來的蕭條,更重要的是不能讓紅色資本「趁火打劫」。
(編按:本文刊載於熱血時報印刷版第82期。熱血時報印刷版訂閱連結:http://www.passiontimes.hk/4.0/regform.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