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多個基督徒團體昨日聯合發起一個「愛我家.愛爸媽」運動,由九龍公園巡遊至文化中心,宣揚「一夫一妻」制的精神。大會指,「是次活動宣揚支持家庭、維護婚姻及愛護孩子的訊息,希望藉活動反思香港家庭及婚姻面對的挑戰,守護下一代健康成長的使命」。建制派中的梁美芬和李偲嫣也有到場,大舉橫額「反跨性別婚姻」,被指騎劫大會巡遊。
建制派常自詡為炎黃子孫,那麼既身為「中國人」,自當捍衛傳統價值,「共享做中國人的榮耀」。又奈何去捍衛西方基督教文明的「一夫一妻制」呢﹖須知「三妻四妾」方是中華文化傳統,婚姻制度,不宜照搬西方。更何況,在中國歷史上,同性之風極盛,上至天子,下至黎民,都有不少同性風流韻事,民間對此早已見怪不怪。
中國古代男風極盛,什麼「龍陽之癖」、「斷袖分桃」的故事早已家喻戶曉。其實也不必數得太遠,單是明清兩代,男風極盛,時人狎玩男妓,竟成時尚,極為普遍。清宮劇《金枝慾孽II》中關禮傑飾演伶人雲秋玹,劇情含蓄地暗示他以身侍帝,極盡榮寵,乃是反映當時社會現實,絕非老作。而明清兩代之中,同志風氣最盛的地區,莫過於福建一省。據明人沈德符《萬歷野獲編補遺.卷三.風俗篇》記載:
「閩人酷重男色,無論貴賤,各以其類相結,長者為『契兄』,少者為『契弟』。其兄之入弟家,弟之父母撫愛如媳,弟日後生計及娶妻諸費,俱取辦於『契兄』,其相愛者,年過而立,尚寢處如伉儷。」
簡單語譯一下,即是福建人喜歡男色,並且不計較身份貴賤和長相美醜,只要雙方情投意合,便會結為「契兄弟」。年長的是「契兄」,另一方自然就是「契弟」了。契兄到契弟家時,契弟的父母都把契兄當成「女婿」一般,愛護有加。而契弟日後的生活開銷和娶妻生子所需費用,都會由契兄贊助。即是說,就算兩人結為契兄弟,兩男子各自的婚姻嫁娶並不受影響。而之後所娶之妻妾,亦不會影響契兄弟之間的感情。
而當時的「契兄弟」,甚至可以舉辦正式的婚禮,一樣有諸多講究。明末清初的才子李漁,著有小說《無聲戲》,其中第六回《男孟母教合三遷》就詳細記載過福建「契兄弟」的結婚風俗,由提親、聘禮到酒席,無一不備,如果契弟是第一次結婚,那麼契兄一方送的聘禮更要特別厚重!可見中國人早有「同性婚姻」之先例。
以上就是「契哥契弟」一詞的來源。由「契哥契弟」之故事,可見中國同性文化源遠流長,中國人對同性戀亦向來持開放態度。而了解過這一段歷史之後,亦當明白「佢只係一條幫過我的契弟」之類的說話實不宜隨便說出,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誤會。
回到正題,建制派既自詡為「龍的傳人」,竟不去捍衛中國人愛好「龍陽」之傳統,反去支持西方基督教文明的「普世價值」,真是「數典忘祖」、胡塗之極矣﹗由此,筆者強烈呼籲自稱是「真正純正福建人」卻不懂說一句福建話的工聯會議員王國興,應勇敢地站出來,捍衛其鄉下的傳統同志價值,舉辦「愛契哥.愛契弟」大遊行。以此活動來宣揚支持同志、維護同性平權及愛護不同性傾向人士的訊息,藉活動反思同志們在香港所受的不公歧視,順便認祖歸宗,為「福建契弟」正名,既行公義,亦吸選票,真可謂一石二鳥也。
(本文原載於作者網誌,蒙作者答允轉載)
(圖片來源: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