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史匹堡頗落力開拍傳記片,而以七十年代初《華盛報郵報》揭露時任美國政府(編按:當時美國總統為尼克遜)越戰及水門事件等為藍本的新作,可謂近年可觀性最高的作品之一。
故事圍繞由湯漢斯飾演的《華盛報郵報》主編Ben Bradlee,與繼承父親及亡夫報紙生意的老闆Katharine Graham(梅麗史翠普飾)在洩密一事上的角力,盡顯新聞工作者行使第四權確保公義,與公司為順利上市而不可開罪權貴之間的抉擇。結果,Katharine 選了前者,因為她明白若傳媒若不能實踐出版自由及言論自由以監察政府,就與死亡無異。
而當時女波士所面對的壓力非比尋常。首先,《紐約時報》在已將該批資料整理及報道,尼克遜政府見狀即令法庭發出禁制令,再以叛國罪威脅報章以阻止洩密;若《華盛報郵報》報道同一批資料,將會令公司陷入叛國的死胡同裡。同時,這位剛pick up 家族生意的Katharine 由於信心不大故步步為營,時刻擔心錯誤的決策令家族事業付諸東流。因此要去到最後一刻才拍板刊出有關報導。
當然,這部電影自有其時代意義,尤其是借古諷今方面。當年尼克遜禁止個別記者進入白宮採訪、控告傳媒、指罵報紙主編等等,和今天的特朗普的情況有點類同 ― 他會大聲罵傳媒製造「假新聞」(的確,有些報道是子虛烏有,但有些卻明顯「砌生豬肉」)、與記者直接對質、禁止個別傳媒進入白宮等 ...... 歷史仿佛在重演。但到底電影諷刺今天的白宮主人有幾到肉呢,得留待美國人思考。
倒想講講香港傳媒。電影中的傳媒風骨,是指為公眾利益揭露真相的精神;而經營者每做一個決定,都要跟命運豪賭,隨時賠上身家性命 ― 其實傳媒地位就是這樣逐步建立。相比之下,自會發覺今天香港某家所謂的「傳媒」,連當年的三流小報都不如。這份報紙近一兩年的頭版都是以極度煽情的字眼去捧民主派政客,或將一些小道消息,一些無關痛癢的枝節消息無限放大,意圖為老闆喜歡的團體或人士「造王」。但真正有關時政發展的深入報道,或能揭露政權真相的報道呢?不是無,但剛觸及皮毛便已消失;或在報導中側重諷刺和嘲弄持相反立場的官員和政客,甚至引導讀者以自我滿足的幻想對抗強權,真正做到小罵大幫忙。
把傳媒當成玩具,以接近洗腦的方式愚弄市民,跟黨報又有何分別?若換了版頭設計,只看內容,說它是黨報也會有人信。
(編按:本文刊載於熱血時報印刷版第55期。熱血時報印刷版訂閱連結:http://www.passiontimes.hk/4.0/regform.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