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神話筆記之雜談幽冥禁忌、盂蘭節、RIP

華夏神話筆記之雜談幽冥禁忌、盂蘭節、RIP



華人對冥界之事多禁忌,常被抹黑成保守、落後;月餅廣告充滿幽冥指涉,公關、報章報導也有意無意指是「見人見智」。

時下就是有那麼多人,鄙視傳統禁忌。

關於死亡,他們響往的是日本電影《禮儀師之奏嗚曲》的那種「明明是空白,但好像很有感覺」。死亡,他們就希望這種色調,不想有禁忌,不想有天譴、審判,或輪迴,只想有RIP(rest in peace)。你罵一句「俾天收」,就是犯了他們的禁忌,他們新的禁忌,就覺得你「涼薄」。

至於紙紥公仔,拿來「玩膠」,做中秋燈籠,他們認為好好玩。他們稱是「百無禁忌」。

有文化才有禁忌:華人若視死亡是禁忌,又怎麼會有鬼節?


華人對冥界之事多禁忌,就是保守、落後?新派港人不認識幽冥符號,便解說成「百無禁忌」。禁忌有何社會意義?

有文化,才需要禁忌。禁忌是區隔,區隔出時節、或者社會分工。華人社會因爲已有社會功能和儀式完善的孟蘭節,我們才需要禁忌,分開時節和日常生活。鬼門關有開有關,悼念死人有時令,七月就要主動在儀式裡照顧亡魂,重陽清明就要拜祭先人。其他日子,社會就有人不應無故大規模出現幽冥的意象,令大眾恆常活在死亡氣氛,令平常日子也要肅殺渡過。

華人不是因為文化較西方落後,避談死亡。而是因為有文化,有節日應付死亡,便不用常常談。不然,點解華人會避忌幽冥的符號,但又會有那麼毛骨悚然的鬼節?

點解華夏鬼節特別恐怖?


點解華夏無論道教和佛教拜祭儀式,都係比西方儀式更複雜和悲壯,而不像西方耶教儀式簡潔?因為華夏沒有一神信仰,死後世界非由上帝「一統黃泉」。那是由上帝審判,然後不是落地獄,就是上天堂,沒有懸念。華夏的死後世界,懸念好多,亡魂可以留在人間、可以魂飛魄散、可以投胎,而且投胎也不知變成甚麼。所以,人死了,親人或同鄉會好擔心,好擔心死人生前未了願或仇未報,便不得超生或投貽,

因此,華人才發展出更複雜的儀式,替亡靈操心。

為了送先人上路,無論是出殯或超渡孤魂的鬼節,大量儀式都是「擬人法」,想像照顧逝者,本身就是深厚的表達藝術(expressive arts)。華人儀式的表達,是「外向」的。人參與儀式,「燒衣紙」要火,現場氣溫熱,也要做大動作參拜,出一身汗,家族或社群從大開大合的舉止,寄情和消解傷痛。新派蒼白的死亡儀式,講求安靜、簡約、冰冷,人在內向的氛圍中低頭送行,無從寄情,復原困難。

RIP、公開拜祭與弔民伐罪

華夏拜祭,主題不一定是安息,不一定是RIP。社群一遇死亡,就只會祈願逝者安詳,是人類原始文化,是基本的情懷。但社會人類社會複雜了,人要面對非自然死亡、要面對戰爭、面對走得不安詳。跟走得不安詳的亡靈說安息,跟叫情緒病患者開心點,也是思想幼稚的表現。這種社會,是沒有文化才會變得幼稚。

之前提及,華夏死後世界複雜,容易令人憂心亡靈。如果逝者含屈而終,華夏儀式容易把拜祭者由哀悼推向追究。所以,中共和港共是忌諱祭祀。點解沙士死那麼多人,都沒有公開祭祀?因為,社會枉死者眾,公開祭祀,就是弔民伐罪。

盂蘭節公開祭祀,社群集體安撫亡魂,是成熟文明的寶藏。今日新派死亡觀,解魅死亡(Disenchanted)、死亡「去神秘化」,把華夏文明Boot機重來,令香港社會由最原始的個別死者安息開始(rest in peace),重頭面對如何面對較複雜的死亡,例如社群的死亡陰影、含屈而終、死於非命等等。香港傾頹,枉死者日眾,料原不到連「死亡」也被解構了,有冤無路訴。

相關節目:
建國神話第17集
鬼月怪談的政治解讀
http://www.passiontimes.hk/prog/26/17


讀者回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