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血時報選舉民調技術分析 訪問羅沛霖教授

熱血時報選舉民調技術分析 訪問羅沛霖教授



為了解2016年立法會選舉地區直選中選民的投票意向,《熱血時報》於2016年8月起進行滾動民調。是次調查通過電腦隨機產生流動電話號碼,然後打出向該號碼用戶進行調查,與過往常見的隨機抽樣固網電話的民調方法不同。到底《熱血時報》選舉滾動民調的抽樣方式,在學術上有何利弊及技術難度?熱血時報技術總監謎之音1.0與謎之音 4.0,訪問了負責是次《熱血時報》民調問卷及抽樣方法設計的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羅沛霖博士。

謎之音 1.0 指《熱血時報》民調早於一個多月前,即在立法會選舉提名期間,已進行政黨支持度調查;至選舉提名確認後,再開始進行選舉滾動民調。謎之音1.0 希望時報民調所得數據,能與港大及坊間等傳統民調機構數據作比較及參考之用。加上坊間多個政治組織的民調取樣手法,特別泛民「雷動聲納」偽冒民調的選舉操作,近日備受質疑,決定將時報民調對外公佈供公眾參考。

羅沛霖教授先講述民調方法的演變,在三十年前固網電話也未普及的年代,研究員相信入屋調查親身面對受訪者最為準確,但調查成本極高。直至固網電話普及率上升,發現固網電話調查準確率不俗,才漸被學術調查機構採用。但近年流動電話普及,香港流動電話普及率更超過100%(即平均每人持有超過一部流動電話),固網電話覆蓋率逐步下跌,仍堅持使用固網電話的,有不少是不適應新科技的長者。現時民調機構進行固網電話調查,再度面對數十年前固網電話普及率低的困境及限制,難以接觸樣本。

近年歐洲曾對固網電話成效進行比較研究,發現純粹使用固網電話調查的樣本出現不少問題,例如難以接觸目標對象;也有研究指出固網電話調查與流動電話調查的數據有顯著差異,例如接聽固網電話的較為年長、政治傾向較右傾、與學歷差異等等,視國家地區而異。但總括而言固網電話調查與流動電話調查兩者會有顯著差異。

雖然學術界開始質疑固網電話調查準確性,但固網電話調查優勢是有不俗的回應率,約有30%;但不少國家無法提供有人使用的流動電話號碼資料庫作隨機抽樣,扣除無人使用號碼後,流動電話調查回應率只有7%,需比固網電話調查打更多電話才能取得足夠樣本。謎之音1.0補充,截至訪問當日,時報流動電話民調已致電98萬個電話,取得約 8000 個樣本,回應率僅有0.8%(但未扣除無人使用號碼)。謎之音 1.0 又指香港有先天優勢進行流動電話調查,因沒有接駁費等額外開支。

謎之音 4.0 詢問羅教授,如混合固網電話及流動電話調查能否提高準確性,羅教授指不單是抽樣方法問題,而是仍堅持使用固網電話的受訪者本身可能反映某一種特性:例如不懂使用流動電話或上網的長者,對選舉候選人的認知渠道有限,可能只認識在傳統媒體報道過的部份候選人,在回答投票意向時出現問題。但羅教授也認為固網及流動電話混合調查可能會較準確。

羅教授指,港大民研的選舉滾動民調年齡組群偏大,例如50歲以上受訪者將近60%。謎之音4.0亦補充,已登記選民人數中50歲以上佔3成,故港大需作加權調整才可作數據分析。但因為港大民研每日抽樣數目較少,即使加權調整後準確度仍然存疑。羅教授舉例,某一候選人在年齡組群20-24歲有數名受訪者支持,其他年齡層均是零,卻不代表其他年齡層不會投票給他,但這狀況下任你如何加權,「永遠零都係零」,無法調整。

對於流動電話選舉民調的準繩度,及四年前民調的變化,謎之音及羅教授三人均不諱言需待選舉結果出爐才能得知,也無法預計有多少人會按民調結果作投票取向,這已非統計學上的討論範圍,學術研究上不會假設有人試圖利用民調預測,反去影響投票結果。羅教授相信港大民調也終需面對是否加入流動電話作調查方法。

羅教授引述外國研究指,固網電話調查與流動電話調查方法,兩者在質素上分別不大。但固網電話受訪者較願意花更長時間作答,而流動電話受訪者可能身處街上或工作中,較不願意作答過長的問卷。謎之音1.0指時報民調共有7條問題,平均作答時間約5分鐘(視各區候選人名單長短而異)。

謎之音 4.0 指時報民調的受訪者年齡分佈相對較平均,21至45歲年齡層,每5歲間隔約佔 10-15%,而18至21歲及45歲以上每個年齡層,約佔3-8%。如與港大民調比較,時報民調香港島50歲以上年齡組群約佔18%,選民人數偏向較年輕化。羅教授表示流動電話調查抽樣偏向年輕化,與西方國家研究吻合,原因也可以理解。

訪問最後,謎之音1.0笑指部份年長選民可能因仍未收到「掌心雷」指示,故無法作答投票意向,也是民調設計的局限。羅教授指投票日當日才決定的選民,當日才收到「掌心雷」的選民,當日由香港境外的中國、或護老院「一車車」前往投票的選民等,也無法經民調反映。坦言建制鐵票在調查分析上只會「有(估)少無(估)多」。這類並無自由意志的「投票機器」,已超越統計學準確性討論範疇,而是政治層面問題。


讀者回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