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不逢時的初代「準球王」們

生不逢時的初代「準球王」們


早在2009年秋,當時巴塞甚至未完成一年內連奪六冠的霸業,在某討論區內,吾人一位可稱之為西甲人肉百科全書,兼且是自魯爾出道後就成為皇馬死忠的網友,形容美斯為「球王」。余不以為然而辯論之,列舉出球王的四項條件:第一,必須要以核心身份為所屬的球會建立歐冠皇朝(在歐聯時代要二連冠或以上,1991年及以前要三連冠或以上);其次,或為自己的國家隊建立世界盃/歐洲國家盃霸業(以上兩者,至少二得其一);再者,以一人之力提升所屬的球會或國家隊至另一層次之餘,同時自身球技要比隊友明顯高一班;最後,對日後球壇影響深遠。符合上述其中兩項的,二次大戰後只有五人做到:迪史提芬奴、比利、碧根鮑華、告魯夫及馬勒當拿。但本文不打算深入討論前述六人。

其實,若按照上述標準,二次大戰前也有幾位球員都達到要求:1917、1923及1924年南美國家盃冠軍,1924、1928年奧運足球金牌及1930年首屆世界盃得主,烏拉圭國家隊的右輔鋒Héctor Scarone(赫達.史卡龍尼),另外在1923到1930年間他前中後場的三名核心隊友 ⸺ 左輔鋒Pedro Cea(柏度.施亞)、右三閘José Andrade(荷西.安達迪)及右二閘(近似現代右中堅)兼隊長José Nasazzi荷西.納薩茲),都值得一提;還有1934及1938年世界盃冠軍的意大利右輔鋒Giuseppe Meazza(梅阿查)。

烏拉圭 被遺忘的國家隊王朝 


十九世紀中後段至1916年,是第一屆南美國家盃之間的足球草創時期,其間也出現過不少天皇巨星。但當時的長程交通工具只有蒸汽機推動的火車及輪船,因此國際間的友誼賽,不論是國家隊抑或球會,通常只會與鄰近地區進行;因此同一個世代裡,隔着一個大西洋會出現幾位頂級球員,到底孰優孰劣,根本難以比較。而更關鍵的是,初代足球之見證人,今天恐怕已無一生還;至於上文提及的兩次世界大戰間之球迷,也許尚存活至今,但相信只剩下殘缺而遙遠的童年回憶。關於上述巨星的影像片段,加起上來約莫只有一兩分鐘,還要是畫面模糊不清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三屆世界盃舉辦之前,已有航空公司營運,但票價極之高昂;搭船橫渡大西洋又費時失事(雖然已改用石油為燃料的渦輪機推動,速度較快),於甲板上勉強操練又會把皮球踢出大海 ...... 故此首屆並無一線歐洲國家隊報名;第二屆只有巴西到意大利參賽;第三屆在法國舉行,南美諸國認為應由大西洋兩岸輪流舉辦,深感不公而群起杯葛之,除了巴西之外。

意大利 世界大戰無法三連霸

意大利至今仍是唯一能夠衛冕世界盃的歐洲國家隊,而且在1938年的四強賽事中,總算對上南美一線球隊巴西。但巴西之實力當時仍屈居於烏拉圭及阿根廷之下,而且大意輕敵,收起有「黑鑽石」之稱的中鋒Leônidas da Silva(李安尼達斯.達施華),以留力決賽,結果當然是驕兵必敗。而意大利這個國家隊王朝,正值墨索里尼主政之時,1934年的四強賽事,面對有Wunderteam(神奇球隊)之稱的勁旅奧地利,藉主場之利獲球證不少有利判決。後來由於二次大戰,1940年代並無舉辦世界盃,使其時年齡尚屬三字頭的梅阿查,無法挑戰三連霸紀錄,加上前述的外圍因素,令他不能登上球王寶座。

史卡龍尼的獎盃履歷絕不亞於比利。根據現存的文字記載,前者的球技同樣相當全面,各自背後的國家隊,都屬不朽經典;只是年代太久遠,兼且交通、廣播及影像技術未成熟,才近乎被今人遺忘,實屬非戰之罪。(〈球王論〉之二)

(編按:本文刊載於熱血時報印刷版第58期。熱血時報印刷版訂閱連結:http://www.passiontimes.hk/4.0/regform.php


讀者回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