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聖雅各福群會高級經理(青年服務)林亦雯及註冊社工鄭家豪 談疫情下對家長、教師、幼稚園及中小學童的衝擊

專訪聖雅各福群會高級經理(青年服務)林亦雯及註冊社工鄭家豪 談疫情下對家長、教師、幼稚園及中小學童的衝擊


常態就是常態,甚麼是「新常態」(The New Normal)?每日戴口罩出門?在家工作?經常使用消毒搓手液?如非必要不外出、不聚餐?以網購取代逛市場、逛商場?

對社會上不同身份的人而言,「新常態」附加了不同意思。對飲食業來說,就是被迫令過著有一餐無一餐的日子,廚師與樓面均開工不足;行政人員則以視像會議取代外地公幹;至於店舖東主,或要發展網購生意,建立全新銷售渠道 ...... 至於莘莘學子,不用「返學」,而是留在家中,以視像通訊軟件遙距上課。

有傳媒統計過,2020年農曆年假期起計算,全港學生全年,實際上斷斷續續地上課少於一百日(不包括星期六及星期日)。當中幼稚園各級學生,上課只有卅一至四十九日;而升小一至升中六的學生,則上課六十八日至九十二日不等。

「由於『停課不停學』,因此他們今年如常測驗、考試、升班。外國雖然有研究指出,部份學生因視像學習壓力減少了,我們亦觀察到,社交情況不理想的學童,在家上課時表現會更好,亦更投入學習。但實際上大部份學童未必能透過這種上課模式去獲得相等於該級的知識,亦無法投入校園生活。」聖雅各福群會高級經理(青年服務)林亦雯(Mon)道。

聖雅各福群會註冊社工鄭家豪(Karl)補充:「至於較年長或對學業成績有要求的學生,以視像通訊軟件遙距上課,他們的壓力更大。」

不得不承認,在學時期,上課雖是主菜,但學習與同學相處,才是甜品。2020年的學生們,都失去了甜品,只有主菜。


小學呈分憂升中 高中應試擔如山

聖雅各福群會今年6月曾進行關於學童復課壓力的調查,發現76%高小(小五及小六)學生感到不同程度的壓力,主要原因是來自學習進度;超過一半人擔心無法維持原有水平,四成人擔心學習進度遜於同學;另有43%小六學生擔憂升上中學後無法順利銜接。「受訪者中,小五學生的壓力最大,亦最無信心去應付復課後的學習進度。學習支援方面,六成的高小學生認為家人最能在學習路上幫到自己;但仍有近五成無信心應對復課後學習進度的學生,表示不需要任何支援。」Mon與Karl均表示,2020年,學生要面對停課、復課以及視像上課,實在難以適應,並出現一連串問題。

「先說幼稚園吧。不少家長都留意到,小朋友在家上課,缺乏社交、互動,將會對小孩構成深遠影響;同時,幼童無法長時間專注於視像通訊軟件遙距上課。為了讓孩子投入學習,父母都變成老師,造成角色衝突並影響親子關係。有特殊教育需要(Special Education Needs,簡稱SEN)學生,他們的雙親更擔心訓練減少了,會影響孩子發展。」Mon又提到,疫情下SEN家長錯過了小一適應班,孩子甫上學即哭鬧不休,要由社工貼身陪伴及接送。「另外,SEN的學生,面對不斷改變的上課環境,他們的進度難有進展,甚至返回原點;即使升讀小一,表現仍然如幼稚園學生。」

「至於初小,升讀小一的學生,都難以適應。雖然測驗、考試、升班如常,但他們未必獲得相等於該級的知識,以及發展水平,亦未能完全投入校園生活。另外,『新常態』下,高小學生面對學業壓力,尤其是影響中學派位的呈分試,非常擔心無法追上進度。」那麼,中學生的情況又如何?

Karl稱,無論初中及高中,同學都面對類近的問題。「一年下來,停課、復課,然後視像通訊軟件遙距上課,雖然他們比小學生年長,但生理時鐘仍難以適應。此外,疫情令他們長留家中,缺乏運動,令精神狀態不佳。復課期間,又會擔心疫情,萬一感染怎麼辦?」

學習進度方面,中學的課堂比小學課堂的時間更長,如要由早上八時連續上課至下午一時,然後才是午膳時間。「他們都曾向我們表示,難以長時間專注電子屏幕,遇有難題時亦無法即時發問,因此比實際回校上課更疲累,進度亦不理想 —— 尤其是高中生,面對公開試,壓力更大。」

Karl認為在高中與大專層面,香港與外國的分別不大:「以中學生與大專生而言,情況類似。在英國的朋友告知,他們那邊仍在上學,雖然近期情況更加嚴峻,但是店舖關門,上學如常;兩地同樣有的是孤獨感,幾乎失去社交之際,大家與人相處或是家庭問題,同樣出現。可能是大城市的關係,與香港分別不大。」Mon則補充:「我見香港同外國學生,在疫情下發揮了不少創意,有很多很高質素的藝術、音樂及多媒體作品產生,疫情下他們有了空間創作。不過有一點不同,就是香港的學習壓力真的大!香港的莘莘學子都要面對公開試,在這個疫情之下,學習受影響,公開試的壓力更大了。」Karl續言:「高中學生,無可避免要在公開試的漩渦之中,令人擔憂。」Mon指出當中有些學生特別需要關注:「在排名較高的學校,學生的自學能力較高,在疫情可以專心致志,部分學校的成績是好了;但是排名中游的學校,可能他們家庭給到的支持有限,以往較依靠老師的指導,整體成績又真的比以往稍遜。」


強制留家學童孤獨 身心問題一觸即發

Mon與Karl皆異口同聲說,疫情下,普遍學童都有極強的孤獨感。「他們宅在家打機都打到悶,很想念同學,想念一起上學的時光;同時,由於與家庭成員相處時間一長,爭執、衝突自然難以避免。小學生被強制留在家裡,但中學生或會與同學或朋友相約外出 —— 即使戲院關門,食肆六時後不提供堂食,他們可能會選擇來到聖雅各福群會位於各區的青年中心,旨在暫時走開一下,靜一下,尋回自己的時間(me time)。」

令人擔心的是,此一「新常態」不單對學童構成衝擊,更影響家長、家庭;甚至連教師亦感到有壓力。Mon引述香港精神科醫學院於今年7月至10月的調查,發現受訪的家長與及教職員當中,各有逾兩成人出現精神健康情緒問題。「疫情下,休閒活動及聚會不斷減少,以及自認為染疫機會較高,都會增加出現情緒問題的機率。」

「在過去,教師對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以及成績,可謂瞭如指掌;也知道班上誰跟誰是好朋友,誰人與誰人吵架。但以視像通訊軟件遙距上課,減少了這種互動,亦難以知道是否所有學生都完全明白課堂的內容,老師都面對不少困難。」Karl又稱,從前,除了駐校社工外,老師與班主任有時亦會幫忙處理學生的家庭問題,或向他們提供建議。但停課以及遙距上課期間,當學生家中出現問題,或發生衝突,他們要更花力氣去接觸學生,提供支援。

「家長方面,當在職父母要在家工作,孩子同時在家上課,好處是親子有更多時間互相了解,並讓子女感受到父母的關懷,但由於家長要多花心思去安排及照顧子女需要,自然有機會影響工作安排。另外,從前他們各自上班、上學,父母未必了解子女的生活習慣與模式,經過每日長時間相處,雙方容易產生誤會。我曾聽說過,有家長雖然明白孩子要用電腦上課,但對他們『一日到黑對住個電腦』相當不滿,在課堂以外的時間關掉wifi,殊不知孩子正要上網找資料做功課,引起衝突!另外,又有學校點名系統故障,卻有家長看過出席率的數據後,誤以為自己的孩子一直在躲懶,造成親子間的誤會。」Karl補充說,不少父母都擔心子女的學習進度,並特意安排更多課後補習,加重學童負擔同時傷害親子關係。明白到家長的關心及擔心,KARL建議家長可以先關心子女在疫情下除了學習以外的種種困難,冷靜下來聽聽他們的需要,建立了好的親子關係才能給予正面的影響;學生也可嘗試跟父母解說網上學習的情況及感受,好讓他們了解後可放心一點。

Mon與Karl認為,這些問題影響學童身心發展;若放任不管,將衍生不少問題。

「學童因為缺少運動而令身體機能下降,可能會變得肥胖;同時,由於長時間在家,家庭關係或會因上述問題而轉差;同時又因為無法與同學見面而感到寂寞,日後與人相處將會出現困難。更重要的是,對於著緊學業成績的一群,由於經歷停課、復課及以視像通訊軟件遙距上課,當學業成績出現落差,會打擊他們的自信。長遠而言,情緒將出現困擾,影響家庭關係及精神健康。」Mon 建議在停課及半日上課期間,利用空間,多發揮創意及潛能,親子間也可好好建立關係,及以媒體加強人與人的溝通。


抗疫困室易起爭端 情緒海嘯巨浪將至

面對困局,那麼現時各方面給予的支援是否足夠呢?Mon表示見不少學校落力為學生提供不同方面的支援,在疫情初期,借出電腦、wifi給予有需要的學生,甚至安排個別學生回校上網授課。在學術上,有學校增加額外補課時間,協助有困難的學生追上進度;在課外活動方面也運用創意,例如請家長到學校取手工材料,再和子女一起在網上學手作,讓學生在學習壓力中放鬆一下,也增進親子關係。不過Mon也不由慨嘆:「坦白說真的很難,老師非常努力適應新的教學模式,視像教學要準備的工作很多,需要與學生互動我見老師更學習了不少新的程式,與時並進。面對種種困難,這兩年的考生真的要好好加油,眼前的難關不易過!」

Karl說他們正在努力給予學生情緒支援:「我們想尋覓各種方法,不論網上也好,或是實體環境,給他們可以放鬆一下。按社署指引,我們在安全的社交距離下其仍可以做一些活動,高中同學反映,他們的確很需要,可以上來做artwork,甚至只是上來聊聊天,令自己舒暢,對情緒有很大幫助;這裡也可以算得上一些相對好的學習空間,少一些滋擾,有時不是家人責怪,但家人可能會呼喊:『阿仔幫我拎件衫!』這類瑣碎閒事,也會影響他們。」Karl直言現在大部分公共場所都關閉,令考生本來有的安靜溫習處所,少之又少:「現在都沒了自修室,沒了圖書館。其實除了這裡,早前也有些有心的善長仁翁,會購買共享空間的使用時間給年青人,好讓他們在與家人有衝突時,可以安靜溫習。」

除了上述服務,Mon又介紹其他服務:「我涉足不少駐校服務,現在學校社工已經不能親身接觸學生,但學校與我們合作,開設『網上社工室』,透過不同軟件,定期關心學生近況,以前社工會約他們飯聚,現在就定期在網上了解大家吃過甚麼,或是聽過當吃過,談笑風生;我們也試過在網上和同學玩猜猜畫畫、桌上遊戲等,也有同事善用自己的才能,作曲寫歌,不少學生都感到滿足;我們甚至會用郵遞,寄手工包給同學,然後看視像教學來做,一些靜觀、身心靈類畫作,透過導師的努力,與學生互動交流。」Karl補充:「我們有健身地方,現在不能親身來,我們就在網上健身,與一些機構的教練合作,開設家居健身班,在家裡伸展一番。」Mon又說道:「我們發現長者不太會用網絡互動,我們就讓年青人用電話聯絡他們,一起做小手作,當做義工網上探訪。」


Mon:「我們希望做到就算停課也好,也不用所有事情都停下來。」Karl:「都想仍然維持同行,雖然不是實體,在網上也使他們感覺到我們知道他們的需要,亦都令他們的孤獨感不太強。」

兩拳難敵四手,情緒問題眾多,政府對學童的支援是否足夠呢?Mon直言:「一開初我想大家都感到很混亂,在停課期間,要網上學習,硬件的需要原來真的很大。政府一直以來都有關愛基金,幫助基層兒童購置電腦等,但疫情來得急遽,硬件供不應求,學校又要採購,又要報價,真的需要時間,未必能夠即時應付網上學習的需要。因此,我們與其他機構一樣,聯絡不同善長合力填補龐大需求,購置電腦、wifi蛋予年青人。政府在十月提出會補助學校,我覺得政府有看到一些需要,但是急切之間,未必能即時反應過來。」

Mon指出,網上學習的硬件問題是其中一部分,「情緒海嘯」問題不得不察:「我們預計接下來會有很多精神健康問題,需要我們關注。這幾年政府的優質教育基金等,用不同手法宣傳呼籲大眾關心精神健康問題,我們見以往在外國做精神健康的服務,其實一做就要做十年來研究,在香港我想是因為節奏急速,許多資助計劃都是短期一些,為期約兩三年;我們在政府未有資助之前,就做了十年的精神健康服務,因我們很早就看到社會有這方面的需要,我想政府是有這方面的觸覺,但未必是那麼即時,在即將來到的『情緒海嘯』,我們都需要另覓其他資源,不論大人小孩都一定要關注,而香港就精神健康的情緒教育,不如外國一般由小至大,教導小孩抒發感受,接納自己的感受,我想政府和我們大家都需要努力。」

Mon續指:「在上年,政府有『一校兩社工』,意思是指以前一間學校,一名社工對一千名學生,現在好了,有兩個,每人對五百,可是面對將來問題愈來愈多,資源可以如何支援多些呢?現在小學仍是一校一個社工,或是聘請一些輔導人員,但我想這些輔導工作在做得更深入時,有沒有更多的資源支持呢?我們能否找到更多適合青年人活動的空間呢?這些都是我們深思中的問題。」

Karl直言最擔心的是高中學生:「始終疫情反反覆覆,對於同學的適應和抗疫而言,就算成年人都有抗疫疲勞,年青人都會有這些狀況,特別是高中的同學,他們有兩三年沒有正式平穩學習的平台,接著就考公開試!這批同學在接下來一兩年的情緒,是我們最擔心的。」Mon亦指出不容忽視的還有失業問題:「失業問題也是會愈來愈嚴重,我們察覺很多家庭,個案十居八九都有工作時間不足、父母壓力很大,如果持續下去,接下來會有更多精神健康問題。」Karl補充:「大專生也是如此,政府最近有推出措施支援待業的年青人,可以到社福機構工作,有一萬元援助,金額不多,短期支援一些失學、待業青年。這個問題未來會日益嚴重,疫情和失業衍生的情緒問題,會愈來愈嚴重。」


竭力填補漏洞 堅守宗旨Fill the service gap

聖雅各福群會接下來會如何應對呢?Mon表示:「家長方面,我們不會一開始就會做家長,我們見到情緒健康是重要一環,可不可以早些讓家長知道孩子的情緒需要是甚麼呢?我們有一個新的計劃,使不同階段的小孩與父母一同成長,用講座、工作坊、小組的形式,認識孩子,陪伴他們成長;以往的做法是家長今年聽到『學童壓力』是熱話,就做一個活動,下年就另一個,當刻家長印象深刻,但很快就會忘記,繼續忙於應付日常事工,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健康需要。我們希望提供一個整全的課程,給家長了解不同階段的小孩狀況。這是我們的一項新嘗試。老師方面,我們一直都有老師培訓服務,令老師明白關心學童身心靈之餘,其實老師本身都需要關注,所以我們會提供服務供老師減壓,明暸自己,處理自己的情緒。」Karl續言:「學生方面,有點摸著石頭過河,以前情緒健康不是學校課程的一部分,所以不少學校都會邀請我們,做一些課後小組或者演講,補足教育制度上的不足。在『新常態』中,講座都做到的,現在則會多些講解精神健康問題,或是呼籲留意身邊的同學和自己,有沒有一些問題,現在不少同學都意識到這個問題,但進不了學校時,我們仍然在和學校商量。我們也有同事在網上關注有沒有學子表示有情緒困擾。」雖然能做到的似乎有限,但Mon指出不容忽視的是青年的互助:「我們以往有『同行者大使計劃』,安排同學了解精神健康,與朋友同行,不要不相信年青人的力量;也有同學會自覺幫忙反映朋友的近況,希望我們援助。」

Karl坦言:「任何人士需要協助,我們都會盡力想方設法填補,這也是聖雅各福群會的宗旨:Fill the service gap.」

市民可以如何支持聖雅各福群會的服務呢? Karl和Mon表示除了捐款以支持服務發展及幫助更多有需要的學童外,也感激不少市民在疫情期間透過捐贈物資,如電腦、口罩去解決燃眉之急。他們也需要義工出力教授年青人技能,成為年青人的同行者。

「新常態」這詞,就是在今年港府的新聞記者會上,由特首及一眾官員多番提出;及後不少媒體引用,並多以「新常態」報道與防疫、抗疫政策相關的新聞資訊。上網一查,就發現中國的百度百科提到「新常態」乃「習式熱詞」,由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2014年5月考察河南省時提出。過後,有人質疑的說:「不要用簡單的新常態來掩蓋我們所面臨的巨大問題,現在有斷崖式崩塌的危險。」套語背後,問題真的能夠解決,還是使人習非成是?


(編按:本文刊載於熱血時報印刷版第89期。熱血時報印刷版訂閱連結:http://www.passiontimes.hk/4.0/regform.php



相關文章